为避兵乱元末迁扬 这个郑氏家族出自“江南第一家”

郑,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当今,中国大陆地区郑姓人口近950万,约占中国大陆地区汉族人口总数的0.78%,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1位。(因明末名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治理台湾数百年,所以台湾地区郑姓人口比例远超大陆地区,是台湾第12大姓氏。)

昨天上午,家住宝应的居民郑国荣通过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郑氏族谱》,向记者详述了自己家族的由来,以及数百年来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族传承。

A

“天下郑氏出荥阳”

郑姓得姓始祖为郑桓公

郑国荣告诉记者,郑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郑桓公。

“据谱中记载,郑姓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始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王族子弟逃散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后人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他们尊郑桓公为得姓始祖,史称郑氏正宗。”

“在郑氏家族中有一句话叫‘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是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在唐朝,荥阳郑氏便有11人官至宰相一级(唐代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长官被视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更是不计其数。”郑国荣说,自己家族便是荥阳郑氏的后裔。

B

元末迁扬 御赐尊荣

祖先郑得学识过人

“据谱中记载,我们家族原在浙江,元末之时天下动荡,兵乱不断,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兵乱,先迁至姑苏,后又迁至宝应湖西定居。此后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向周边扩展,我们家族便是其中一支。相传,我们的祖先郑得学识过人,当年在姑苏之时,张士诚曾多次想招揽他,郑得不愿,所以离开姑苏躲避,隐居宝应。明太祖朱元璋战胜张士诚后,心中怨恨苏州百姓支持张士诚,意图报复。此时,隐居于宝应的郑得因与朱元璋麾下重臣宋濂、刘基二人关系极好,便写信给他们,请二位好友帮忙劝阻朱元璋。朱元璋最终听了二人的建言,苏州百姓才得以保全。这件事在明《嘉靖宝应县志·郑得传》有记载,沙永祥也曾在扬州晚报上投稿讲述过此事。”郑国荣介绍说。

“郑得之所以与宋濂相熟,是因为宋濂曾在浙江郑氏教书20余年。朱元璋更是曾御赐浙江郑氏‘江南第一家’,以表彰该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族传承。在我们之前修谱的祖先,言语之间也为我们出自这样的家族感到骄傲和自豪。”

C

孝义治家 耕读为本

保留浙江郑氏优良习俗

郑国荣告诉记者,自己家族依然保留了许多祖先浙江郑氏的优良习俗。“比如浙江郑氏从宋代到明代的近400年间,一直是整个家族同居共食,最多时有近3000人。我们家族在解放前也一直是这样,不过人数没那么多,也就三四百人。还有就是在家训方面,我们也继承了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核心思想。”

“家族中的子弟神智初开便要读书,8岁入小学,16岁入大学,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出正文大义,才允许加冠,子弟已冠而继续学习者,每月十日一轮,要考查经文。不继续学习的,便可在家族中领取田地,耕种粮食。家族中如果遇到不孝的子孙,族长将其赶出家门。郑氏家族在当地还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米粮;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有病,酌情施予药材;修桥铺路,以利乡人行走。”郑国荣说,这些品质才是家族立足和传承的根本,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记者 宫鋆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