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

穿过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这不仅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

也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也许您已经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但您听过“墙上博物馆”吗?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国粹”、“朝夕”、“心灯”、“星火”、“耕耘”……

在通州区南大街熊家胡同里

很多自带标签的多宝阁安静地挂在灰色的老墙上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今年五月份,通州区莲花寺社区组织开展了“老物件”征集活动,几个月下来,许多居民陆陆续续将自己的“家珍”贡献出来,如今南大街熊家胡同早已形成了“墙上博物馆”的社区文化,满满的文艺风,足足的历史味。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凝固了岁月的事物,总是厚重着让人沉思,看着这些老物件,便能看得到过去发生了些什么,以及那些年代里的故事。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怀表的时间停止在四十年代,但南大街的历史并没有因此凝固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在“心灯”的多宝阁中,摆满了上个世纪各式提灯,老式手电筒

灯熄了,心灯才会亮起来,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灯会一直在心中亮着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寂寂笼中早已雀静,但如今每天清晨,邻居们的屋檐上仍旧充满叽叽喳喳的“安静 ”。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衣服换得太快,缝纫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胡同居民张阿姨指着图中的缝纫机介绍起了嫁妆里的故事:“这个缝纫机是母亲结婚时带来的,母亲常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被重新“捡”了回来。

经过整治,通州百年老胡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破旧暗淡的小巷被青砖灰瓦所替代,有了自己独特的韵味。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在这条宽5米,长不足500米的大街上,老物件被分为三大类进行展示。而其中也有很多重量级的“老古董”如:磨盘、井口等,也有以前劳动所用的工具,能唤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回忆。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生活在胡同里的管老说 :“这堆老物件有几百年历史,你拿这个井口来…” 管老指着最左边的一块圆环状的巨石 : “ 过去啊都挖土, 挖完了就走了,小孩上这里玩很危险,后来群策群力,过去老一辈的思想比咱们有的时候还先进,弄这么一个井口,挖了以后往这儿一搁安全多了。”

胡同的形成与变迁,可以透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胡同中的附属物——门联、门楼、门雕、门墩,都是老北京胡同文化中的精华 :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这些老物件刻下了时代的烙印,见证了居民们以前的生活,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莲花寺党总支书记高艳辉说:“下一步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想法, 想通过这个呢,我们要做一个莲花讲堂,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同时会把我们胡同里的一些老家谱、还有一些老的故事、老的家风家训都把它挖掘出来。”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南大街位于通州旧城南门内东隅,号称“十八个半截儿胡同”的回民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70%是回族),成型于元代,距今已600余年,熊家胡同则是其中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街将马家胡同、熊家胡同、紫竹庵胡同、蔡老胡同、白将军胡同、头条、南二条、南三条等八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一分为二,加上北二条和半截,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乡里乡亲情谊的胡同,是南大街居民共同的家园。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把博物馆搬到墙上?通州一胡同换个姿势带你看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