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自然——「無爲而治」的自由

道德經的言說對象主要是國君,老子批判的是國君的肆意妄為。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專為君子設計的。其他部分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展開論證的。現實不滿於諸侯混戰、百姓困苦的血淚現實,繼之找到社會混亂的原因。任何哲學盧綸都是源於人的存在現實,都是對現世人生的超越性思考。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華。僅是現實並不足以激發人的超越性思考,更為根本的還是作者的價值取向。作為周朝守藏史的老子對遠古原始社會的歷史是非常瞭解,原始社會的自由平等對老子價值取向的形成發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使得他在尋找社會動亂的原因上更傾向於自由價值的失落。

國學: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由

自由是一個現代概念。在道德經中,“自然”這個核心概念最接近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在老子那裡,“自然”是指事物自然而然不被外力所主宰的自我發展狀態。而“自由”更多的意指一種權利。但這種區別只是表面的。當自然用之於人的不被外力所主宰的自我發展且這種自我發展被認為是不容侵犯的時候,“自然”就從一種事物發展狀態變成了一種權利,而在老子那裡人的自然發展是不容侵犯的,因此“自然”在這種情況下就等同於“自由”。

道生萬物卻不主宰萬物。正是道的生而不宰,不干涉和主宰宇宙的運行,讓宇宙順任自然而運動發展,宇宙才得以長久和諧。老子從萬物的運行看出宇宙得以長久的原因是宇宙任何一個部分都沒有主宰其他部分意志,力與力之間因相互牽制與平衡而和諧,沒有爭執。老子認為人類只有模仿宇宙的長而不宰,尊重他人的自由,利己與利人相互結合才能做到社會和諧,才能使社會獲得長久的存續。

人類是道的產物,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人類是有很大的貪慾的,再加上其又具有自由意志,所以對待物質力量的駕馭和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正是這種隨意使用造成了人際關係的緊張,導致社會不和諧。如果人類能夠控制自己,尊重他人的權利,那麼人際關係就能夠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做到大體上的平衡,社會才會和諧。社會發展必須和諧,要和諧必需自由,如果沒有自由,那麼很多事情就會在壓迫中內耗。

道,重在感悟,人不同,道也不同,但方法是相通的,靠的都是個人的悟性。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悟性,是很難悟出道的含義的。一定要多看、多想、多體悟。

老子《道德經》以“道”為宇宙本體,以“德”為宇宙演進。老子的仁義思想中的“仁”是以“道”為基礎的仁思。仁義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後,才被一些聖人不得不凸顯出來的人為道德規範。但既是人為規定,也就可以濫竽充數,也就可以人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失大而失其大,也不要造假下的假仁假義,一切要以“自然”為前提。

國學: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由

道的行為就是堅強不屈,“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獨自運行而不改變,週而復始地旋轉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他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麼,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可能大量的行動有時候遇到的挫折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所以,並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者。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地地位上,而不在於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麼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要想成功,還需要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要做到完美無缺。做每一件小事都要考慮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做好每一件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的壯觀大事。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良好習慣。

國學: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