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22日在廣州舉行

由經濟日報社、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9月22日在廣州舉行。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論壇上,陳文玲、範恆山、白津夫、胥和平、李兵弟、張玉閣等6位著名專家,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打造世界級灣區發表主旨演講。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會上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壁壘。第一,要形成三地創新協同發展的新機制,構建若干重大的粵港澳創新的合作平臺。第二,要突出重點城市,帶動相關城市協同發展。第三,要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第四,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在開放中進行協同創新。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發表主旨演講。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關鍵要推動三地一體聯動,處理好四個重要關係:一是處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間的關係,要鞏固提升各自比較優勢,加強協同互補,促進資源共享和要素流動,推進一體發展;二是要處理好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關係,要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推進中心城市-節點城市-特色城鎮間合理分工、錯位配置資源;三是要處理好城市和農村關係,要制定城鄉一體發展規劃,加強以城帶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四是要處理好城市一體聯動和城市間制度差別的關係,粵港澳三地不能各自為戰,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聯動,探索通行體制,試行聯辦模式。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發表主旨演講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巡視員兼副局長白津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以數字化推進區域深度一體化。要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要對灣區現有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此外,要打造大灣區協同創新共同體,促進區域創新資源合理配製、創新鏈條梯度銜接、創新體制機制協調聯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生態體系。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巡視員兼副局長白津夫發表主旨演講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高度重視科學中心建設,把科學事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中國華南地區的科學中心。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要成為新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培養地和支撐地,打造全球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建設成為全國開放創新的引領區,創新建設體系先行區。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發表主旨演講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認為,粵港澳協同創新發展關鍵在於要素便捷流動。要在深港河套地區探索粵港澳要素流動的頂層設計,可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監管沙箱;探索大數據時代人員貨物跨境流動管理體系,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生活一體化貨物跨境清單,進一步提高人員貨物通關環境和通關便利化水平。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李兵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發揮好粵港澳三地的比較優勢,強化中心城市的創新引領作用,重點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創新和完善區域空間資源利用的方式,做強特色經濟和科技創新,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李兵弟發表主旨演講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2日在广州举行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舉世矚目。專家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關鍵在於加強粵港澳三地協同合作,推進要素資源便捷流動。積極探索跨區域、跨制度的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實現大灣區“9+2”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協同創新引領開放發展的新格局。

(經濟日報 記者:吳浩 徐曉燕責編: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