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每天09:09,我們陪你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開玩囍

一直到凌晨一點多,我才看完電影,到凌晨三四點了也還在瞭解電影背景,然後現在休息了一會,六點半就開始動筆寫。

不知道該說我真正的見識短淺還是平時的積累不夠,寫起影評來特別的費勁兒。以前寫影評老師只會給我們十幾分鐘的時間瞭解影片,這其中包括主題,演員,導演,拍攝技巧等很多方面。

其實我也知道,現在開始寫,具體的你們也從別的地方看到過了,我也不提了,只大概總結一我眼中的《我不是藥神》。

影片是以“陸勇案”為原型改編,由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徐崢,王傳君參演,豆瓣獲評9分以上,據悉之後被帶入熱潮的大眾,給它的評分不會再降,只會增。我好會二刷三刷,因為真的太感動了。

這是我的票圈好友推薦它的理由,你看,多麼的通俗易懂,因為它的評分太高了,我們都想去看一看,這個文牧野的處女作品到底有多優秀,為什麼有路人能把它跟“無間道”掛上鉤。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你敢保證你一輩子不得病嗎?”這句話我在每一篇公眾號裡都會看到,畢竟這是最直擊人心的一句話,也是讓曹斌心裡真正動容的一句話。


豆瓣熱評上有單獨拎出來說這句話純粹、直接、有力的,還有說雖說電影演的就是生活,電影也只能是電影。但是卻忘了,我們的生活可比電影苦多了。


影片整個過程隱晦了些什麼,我們都知道。而這部影片能走到現在,無疑是它本身就是通過真實的事情改編,藥貴是事實,倒賣假藥被抓是事實,鬧出人命是事實,最後結局沒得救更是事實。


我們常常習慣性的把國產電影詆譭的面目全無,對,這就是國人專幹的事情,因為他們帶著的眼鏡上就寫著“抄襲”兩個大字,所以之後只要有類似的影片跟我腦海裡的內容有上掛鉤,也就算列入一類了。


當然,像豆瓣這麼全乎的APP,肯定不缺乏幫助解釋的, 可最後的評價並沒有好轉,即便我們從基本的主題就在說《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是無藥可醫,而《我不是藥神》是買不起藥。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我是帶著一大堆期望去看的電影,因為我俗氣。我希望它不僅題材好,不僅博人眼球的技巧好,還有拍得好。


每一次電影的熱映,我最討厭的就是從電影大體去單獨拿出某個演員進行讚譽。我不評價電影的演技過硬與否,也不談前期交涉的難易承擔,我只知道,這部劇少了誰,都不能有今天。


有人說,王傳君終於成了演員王傳君,而曾經跟他一起並肩作戰的人,下週還會繼續上映著掙錢不吐骨頭的《愛情公寓》並且樂此不疲。


可要我說,這些人也是能夠扯。前一句說著,《我不是藥神》最主要的是社會背景,內涵懂嗎,你不能單獨的用你看待別的什麼電影的藝術手法,或者專業的挑出的某視覺出來分析,它不能完全接受,你也不能夠這麼說。


那我就納悶了,《愛情公寓》又惹到了誰?它抄襲還沒停播關你什麼事?你只管看就好了。可是它偏偏跟關穀神奇沾上了邊,因為所謂的王傳君不參演電影版被人噴得很慘。


而他為什麼被噴啊,是因為他說了髒話,從來都不是因為他的演技,所以用這場的演技來給他單獨鍍上金身,太過於牽強且沒有說服力。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記得我上半年備忘錄裡有這樣一段話:


我得知道,如果我是《愛情公寓》的導演,我肯定不會想到幾期電視劇播完之後,還會有很多人強烈要求續拍。但我要是受眾,我肯定能想到。因為旁觀者的我,肯定能知道青春的含義,就好比《快樂大本營》,除了每週邀請的嘉賓是更換的,除了每次穿插安利廣告的花樣是更換的,我真想不到它為什麼能一直到今天。


但是這不就是青春嘛,90後都看了好多年了,80後也還在追,你突然換個主演不是原本的模樣,你突然暫停我都想哭爹喊娘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電影本身,也就是電影爭議最大的一點,藥品專利到底該不該收的那麼貴,“格列衛”這種藥為什麼要賣的那麼貴,仿製藥效果相似度達到

99.99%為什麼設為違禁品。


之所以把這一點放在結尾,是因為作為一個外行,我對藥品一無所知,對市場營銷也完全不瞭解,而非“藥神”僅為人的我,卻有很多話要說。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前幾天我跟木頭銀出去玩,在超市遇到一件事特別糟心。


因為是平價的小超市,售貨員也只有兩位,看當時的狀況那兩位裡面肯定沒有老闆,因為那個老太太討價還價的時候,那兩位小姐姐重複著一句:“老奶奶,您看我已經給了您我們的最低價格了,況且這也是老闆定的,我們沒辦法再低了。”


聽完這些話,老奶奶更加不行了,直接躺地上耍起了無賴,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把老闆找來,給她便宜到她承受的價格也就算完事。


那天我跟木頭銀說,

現在這工作也是一個比一個難,你說我這以後當個老師,別人嫌學費貴,就跟我還價,那我的虧損是我自己補上還是上報學校呀。如果是自費,那以後誰還去當老師。”


這是一個道理,但是有些人就覺得這種解釋太過於清新脫俗。


昨天晚上在朵姐那裡看到一段話,一時的低成本是可以救一個人,那以後呢?他們就應該為了前面低成本的獲救人無藥可醫嗎。這樣無疑是自掘墳墓。


我覺得挺對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對。

我們一直在強調一點的就是人性,因為我們的邏輯認為,中國能製作出好藥的總局沒有幾個,而要想人們競爭性的去製作新藥,只有高成本更高收入的誘惑。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那問題又來了,這樣的誘惑真的應該存在嗎?我覺得不應該存在。而這種現象有意義嗎?我覺得也有。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沒有人知道。


我們常常羨慕韓國有像《熔爐》那樣能改變法律的電影,所以當看到《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時,迫切的希望,能夠有一項通知是說,以後允許仿製藥的暢行,或者降低真藥的市場價格。


雖然看起來這要求有點過分,但又很情有可原,畢竟我們也只是想要活下去,只是想最後挽救自己一下,這並沒有錯。


我很害怕生病,我身邊有很多的人都是病死的,也有醫治不起靠著一些綿薄的資助在醫院等死的,我多希望以後能有人不再因為錢而考慮要不要繼續活下去,也多希望以後不會再出現一種病拖垮一家人的案例。


但這總歸還是一種追求,畢竟沒有什麼是可以一蹴而就,我想做到就做到,我想給你這塊兒資助,你這兒就放心研究藥品然後救人吧,其餘的都不用管的了。


這也純屬想想的無稽之談。


問題沒有辦法一次性就解決,但好在我們看到了問題,所以開始瞭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高三藝考結束的時候,我一直在糾結我抽到的那個以“生活”為話題的即興評述,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懂。


我們都在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但是生真的容易嗎?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就好比木頭銀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有錢的人可以有錢到每天都請私人醫生檢查身體,但沒錢的人,一年到頭可能都去不了一次。有錢的人身體稍微不舒服就可以去掛號看病,但沒錢的人只有等到身體真正挨不住了才去“破費”。


你看,這就是病,是電影告訴我的血的事實,你沒錢,才是你最嚴重的病。


你們現在看到的是99.99%的仿製藥,所以你們想讓醫藥公司降低費用,但你們更應該擔心的是,當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五年保護期過去,當費用降下來,陸陸續續的國產假藥出現,才是目前最喪心病狂的現狀。


承受了癌症打擊的人,熬過了費用高峰期,再被人性打壓才是最慘的。


關於人性的善惡,我們誰也說不清更道不明,就像結尾的,我們只能希望這個世界更美好,但也僅僅是希望,我們無能為力,只能苟延殘喘,用最後一絲求生欲,期盼有個好一點的結局,但也僅僅是“好一點”,僅此而已。


最後,說了這麼多,還是強烈推薦大家看一下電影,畢竟能讓我通宵一晚上熬到現在,這是今年國產電影最佳,並且在我心中沒有之一。

六个小时里,我看到的《我不是药神》

六個小時裡,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

圖片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