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月餅溢香時,這個中秋你準備吃幾個呢

月餅,始稱小餅,是久負盛名的中華傳統糕點之一。月餅圓又圓,中秋吃月餅,象徵和睦團圓。

眾所周知,月餅是古時中秋祭品,更是供人品嚐的美食。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見,當時月餅的品種、味道已十分了得。然而,月餅雖圓美可口,但當年貧困人家能吃到“中有酥與飴”的月餅者,寥寥無幾。

又到月饼溢香时,这个中秋你准备吃几个呢

有句“望梅止渴”的成語。古人行軍飢渴難耐,長官發話前面有梅林,將士們即口水雙流。小時家貧村子窮,中秋節孩兒們雖大多吃不上月餅,但大人會在明媚的月光下,與孩子們或席地、或擇凳而坐,先唱“月光光,海光光,挑擔水,洗學堂”;“月亮粑粑,裡頭坐個嗲嗲”等童謠,然後滋滋有味地講八月十五賞月吃月餅的故事,來一個口頭月餅大品嚐。

又到月饼溢香时,这个中秋你准备吃几个呢

據載,我們老祖宗是宋朝年間從江西遷徙來湘的,他們曾親身經歷和留下許多有關月餅的故事,並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下來,其中常講不厭的就是月餅傳書。大人說,元代年間,蒙古人對中原人民統治很殘酷。老祖宗每家每戶要養一個“達子”。他們不勞而獲,作威作福,尤其對鐵器、刀具管制很嚴,三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以防漢人造反。中原百姓不堪忍受,紛紛聯合反抗力量準備起義(百度說領頭人是朱元璋),但苦於元軍官兵搜查嚴密,無從傳遞消息,有人(百度說是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策,使人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家各戶,通知大家8月15日晚上一起動手,以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隨之越來越濃烈火爆。

又到月饼溢香时,这个中秋你准备吃几个呢

作為舌尖文化,月餅傳書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它更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從資料中獲知,月餅始於唐朝、北宋年間,開始時只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於民間,始稱小餅、“月團”。到明朝,月餅的品色滋味逐步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並發展成後來的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 ,可謂五花八門。我們家鄉落後,月餅土話叫餅仔,本地根本不生產。逢年過節用於祭祀的餅仔,要從相隔數百里的漵浦,靠人工爬山越嶺肩挑過來。小時,我見過三種餅,一種小的,一種稍大的(小茶杯口大),餡料蔗糖,外表正面印有紅色字樣。一種價格貴的,吃起來鬆軟可口;一種價格低廉的,吃起來則硬梆梆。還有一種無餡料的薄餅仔,兩面粘了芝麻,吃起來香、脆、甜十分可口,口感不亞於有蔗甜的月餅。當年,我看那些有月餅吃的小孩,吃起來不是狼吞虎嚥,而是先拿在手上翻過來、翻過去看幾眼,然後小口小口、巴嘰巴嘰、津津有味地細嚼慢嚥,儘量讓餅子的餘香在嘴多留幾秒時光。有的先輩祭祀禮畢後,也有拿上一塊梨或餅給鄰居孩子吃的。現在再憶其情其景,還會情不自禁吞口水喲。

又到月饼溢香时,这个中秋你准备吃几个呢

轉眼到了1956年,兒時聽大人說月餅的我,告別了童年、少年,成了供銷社的營業人員。那時,自己有了工資,雖不敢濫花,但吃個把餅不是難事。那時,供銷社的副食品種增多,尤其是中秋節,區社會調運各種款式月餅上櫃。我真正吃蘇東坡詩句中那“中有酥與飴”式的月餅,卻是1957年。那年中秋,我在離家40多里、與漵浦相鄰的一個分銷店工作。節前,店負責人去區社開會,散會後這位負責人特意為我帶了個半斤重的油酥月餅。當時,我就用它頂了一頓飯,肚子雖未怎麼飽,但月餅餡料含油含糖量高,本來脾胃虛寒的我,竟因此引發腸胃不適而得不償失。以此為界,1957年後我基本居無定所,直到1973年才有所安定。雖然兒時聽來的月餅故事記憶猶新,但對成年之後的中秋吃月餅的印象並不深刻。自那次吃月餅鬧腸胃病後,我即以此為鑑,總是用少吃多有味告誡自己,絕不貪食。現在年老了,更只敢嚐嚐而以品過為美。

誠然,月餅乃美食,但美食也要講節制。月餅乃最佳禮品,但送禮絕不可亂為(禁令早已三令五申)。不然,前者自討沒趣,後者違章犯紀;前者失去了美食的意義,後者則辱沒了最佳禮品的尊嚴。

來源丨紅網論壇網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