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全球每年約400萬人死於室內空氣汙染,其中有210萬兒童死於裝修汙染!

中國每年11.2萬人死於室內裝修,98.7%以上的新裝修家庭甲醛超標在60%以上!

每年有200多萬人因甲醛汙染致病,超50%為5歲以下兒童!

90%以上的孕婦、兒童在搬入新家後有甲醛過敏症狀、咳嗽、氣喘頭暈等等!

醫院兒童血病患者99%的病因是因為長期吸附甲醛引起!

甲醛,作為一種對人類最有害的氣體,被譽為室內“奪命殺手”,尤其在中國,嚴重危害新裝修家庭,尤其是兒童、孕婦、老人的身體健康。

2014年,南昌一幼兒園發生集體甲醛中毒事件;

2015年,年畫娃娃鄧鳴賀因甲醛中毒誘發白血病復發去世;

2016年,90後演員徐婷因甲醛中毒誘發淋巴癌不幸去世。

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深受甲醛危害?

甲醛的危害讓人望而生畏,然而,更令人恐懼的事,越來越多的新房裝修家庭,家人每天都在甲醛嚴重超標的環境裡,而自己卻渾然不覺,每年甲醛中毒的兒童都以20%的速度遞增。

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從業12年來,每年接觸超過5000名的裝修業主,作為一名資深的除醛師,為業主們在除甲醛方面的誤區深深憂慮:

1、缺乏甲醛基本常識,漠視甲醛危害,在入住新房出現一些初步的甲醛過敏症狀, 如聲音沙啞、咳嗽、眼結膜充血等症狀時,以為是普通的感冒,意識不到事甲醛的危害,等發展到中度中毒症狀時才去就醫。

2、甲醛治理僅憑感覺和經驗,新房裝修後經過簡單的開窗通風,種植綠植,或者放置只具有物理吸附能力的活性炭等,就以為萬事大吉,盲目入住,導致深受甲醛傷害。

3、被一些機構或者產品誤導,以為單純降低甲醛濃度,臨時達標,忽視了甲醛長期揮發的特點,在甲醛濃度反彈時卻沒有察覺,從而受到甲醛危害。

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甲醛危害

其濃度在每立方米空氣中達到0.08-0.09mg/m3時,兒童就會發生輕微氣喘。當室內空氣中達到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達到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達到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適或疼痛。濃度更高時 ,可引起噁心嘔吐, 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水腫;達到30mg/m3時,會立即致人死亡。

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的危害有: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紊亂、細胞核的基因突變,DNA單鏈內交連和DNA與蛋白質交連及抑制DNA損傷的修復、妊娠綜合症、引起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白血病 ,引起青少年記憶力和智力下降。

甲醛氣體,可導致死亡,這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同時使用燃氣。請仔細閱讀以下幾行知道甲醛中毒不同的體徵和症狀,以及如何對待它。

吸入甲醛可引起刺激鼻子,眼睛和喉嚨,頭痛,皮膚損傷。當經口吞食,甲醛可導致胃和食管燒灼感。

一個人可以出現呼吸問題,如哮喘,支氣管炎和肺炎時,接觸到的甲醛氣體更長的時間。已患哮喘的人,很可能有頻繁和嚴重的攻擊。因為甲醛是一種致癌物質,經常接觸或吸入甲醛氣體,可提高肺癌和腦癌的風險。

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孩子們有一個削弱免疫系統,他們可以開發時的複雜性暴露於甲醛。

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噁心,皮膚,皮疹,哮喘,等。在嚴重的情況下,當攝入甲醛可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致癌和促癌作用

甲醛為較高毒性的物質, 在我國有毒化學品優先控制名單上高居第二位。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公認的變態反應源,也是潛在的強致突變物之一。

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強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獻記載,甲醛中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嗅覺異常、刺激、 過敏、肺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和免疫功能異常等方面。

夏季高溫甲醛“死灰復燃”:高溫散發速率高,應如何正確面對甲醛

那麼怎麼治理甲醛呢?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植被吸收法,但是眾所周知植被對於小範圍的有害氣體的吸收和分解是有效果的,但是對於一個房子而言是不足夠的,除非你搞得來房屋面積的3~4倍的植被,並將其擺放在家中,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開窗通風法,很多家庭的選擇,針對不同的濃度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說這兩方法已經不能夠萬能的適用於所有的家庭裝修了.

我記得我家裝修那會我也是千辛萬苦的找方法,後來幾乎窮途末路我的朋友給我推薦了邦維寧,說是具有植被吸收的加強效果,我還在想什麼加強效果,我就買了幾箱放在家中,一個月後氣味什麼的就是比原來要好了許多,我又跟進了一個月邦維寧,氣味全無就是貼近傢俱聞也沒有了氣味。

治理甲醛問題,可以說刻不容緩,然而我們大多數家庭卻不瞭解情況,盲目的採取一些辦法,導致家人健康受到威脅,希望大家能夠更充分了解甲醛,才能避免走入除醛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