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CCTV4帶你了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五里街鎮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五里街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城西北部,因昔日從縣城城隍廟至西安(泉州地名)的新亭路有延綿五華里長街而得名。清同治年間稱豐岑頭,民國初改稱五里街。五里街鎮是閩南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蹟豐富,蘊藏著永春白鶴拳、藤牌武術、紙織畫、永春老醋、永春漆籃、翁公祠武術館、泉州十佳古民居巽來莊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聞名遐邇的文明禮儀之鄉。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CCTV4 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季第30集《五里街鎮——義行傳家》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1.白鶴拳史館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白鶴拳史館位於五里街鎮大羽村,永春白鶴拳是古老的中國拳術之一,屬於南拳。

仿生象形白鶴腳,鶴舞長空展英豪。練武健身功效大,攻防技擊價值高;內涵樸實而豐富,拳理辯證又精妙。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稱以雅。關於白鶴拳的來歷,《記住鄉愁》第四季《五里街鎮——義行傳家》中就講述了白鶴拳的創始人方七娘的故事……

相傳,方七娘有一次在織布的時候,看到一隻白鶴飛宿梁間,她把手中的梭子投向白鶴,白鶴閃跳避過。方七娘很是不服,於是,她拿起織布的竹尺再一次扔了過去。沒有想到,白鶴展翅彈開,振翅凌空飛去。

白鶴靈動的身形讓方七娘很受啟發,經過悉心揣摩和反覆練習之後,她把白鶴靈動的舞姿融於少林拳法之中,從而創造了象形取義的白鶴拳。

2.義烈殿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義烈殿位於五里街尾儒林中部,背坐桃溪水一潭邊,面向五里街,原名“邀祠宮”。建於宋代,系三進懸山式土木結構,原有朱熹楹聯,現存有明清碑刻二方,刻嘉靖年間抗禦倭寇陣亡將士之業績。後進有乾隆戊申年(1778)銅金爐一件,天井一株五百年的含笑花,杆圍有1.4米,高5米,祠後有通往泉州灣的桃溪船道的古碼頭遺址。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作為白鶴拳的發源地,福建永春五里街鎮幾乎人人都習武,家家有拳師。幾百年來,崇武尚義的獨特鄉風,使小鎮一直以社會安定、民風淳良而享譽四方。但是每當國家徵召之時,這些武林高手自會從深山大澤走上戰場前線,憑藉自身不凡的功夫抗擊外敵,保家衛國。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17世紀50年代,沙俄軍隊侵佔了黑龍江重鎮雅克薩,清政府被迫展開自衛反擊。要在黑龍江地區作戰,就必須組建一支能夠適應水陸環境,而且具有靈活攻防轉換能力的軍隊。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的徒弟林興珠,那時已年近七十,臨危受命,組建了一支500人的隊伍,遠征雅克薩。隊伍中,有許多人是五里街鎮的白鶴拳師。對他們來說,急人之難是俠者本分,救國之困方顯英雄本色。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為了讓勇士們更有效地抗擊敵人,在他們臨行前,當地父老用閩南山區盛產的野藤條,製作了一種叫作藤牌的兵器。這種經過特殊處理的藤牌,不僅輕便、堅韌,可防刀箭,還可當作渡水工具。手持家鄉父老趕製的神兵利器,500“藤牌兵”告別親人,星夜兼程,直奔4000多公里外的雅克薩。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當他們抵達時,戰鬥已經打響。由於沙俄軍隊在城門前設有大炮,無法正面攻擊。林興珠便親自下水,帶領大家手持藤牌,繞到城後,由水路發起進攻。5月的黑龍江,依舊是冰寒刺骨,但這群來自南方的隊伍,卻沒有絲毫畏懼,他們裸身跳入冰水,把藤牌頂在頭上,舉起大刀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經過四天四夜的激戰,最終大獲全勝。

在這次遠征中,心中始終堅持“挺身救國、仁義為民”信念的“藤牌兵”殺敵八百,自己卻無一人戰亡,為收復雅克薩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次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也直接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自此之後,福建“藤牌兵”的赫赫威名也與雅克薩保衛戰一起,被載入史冊,為後世傳頌。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布袋戲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布袋戲,是木偶戲的一種,也叫掌中班。它是五里街民間民俗活動的傳統文藝表演形式,具有濃厚的閩南鄉土特色。

閩南藝人很早就刻制木偶頭和縫製木偶服飾,把不同的歷史故事、人物造型做成六、七寸大的木偶進行表演,加深聽眾的直觀視覺印象。

布袋戲表演臺,一般在農村用厚門板鋪在大板椅上,再搭個小木偶臺或用繩子吊成的表演臺,臺後有幾塊透光的“遮臉布”,可以遮住表演者的臉和身手;下方用布做成袋狀囊,可以放木偶和道具。布袋戲多取材於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1.榜舍龜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永春有一種糯米皮包著甜綠豆沙的小吃,叫“榜舍龜”。之所以稱為“龜”,是因為這是壽宴的必備食品,取自“龜年鶴壽”,祈延年益壽之意。

相傳清乾隆年間,五里街華巖村孫榜一家做的糯米龜最著名,於是得名“榜舍龜”。

2.炸粕丸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炸粕丸的主要用料很考究:用上等的前豬腿肉,個圓皮薄的本地天寶蘿蔔、本地蔥頭、滷水豆腐、純地瓜粉、花生油、生抽醬油、少許胡椒粉等;做功也相當講究:肉、蔥頭、蘿蔔和豆腐一定要手工剁細,才有香味和嚼頭,再放入精地瓜粉、花生油和調料,用手充分攪拌均勻,再搓成一個個丸子,放入熱油鍋裡炸至外表呈金黃色撈起,剛炸出鍋的粕丸,脆薄鮮美的表皮金黃鮮亮,夾一顆輕輕一咬,香味四溢。

粕丸可油炸,也可清蒸。油炸肉丸外表酥脆、內裡鮮潤;清蒸的粕丸清香鮮嫩,和香菇瘦肉做湯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點心。

3.咯攤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五里街咯攤,是古時的民間火鍋,它經濟實惠,別具一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張小八角桌或小圓桌,中間擱置一臺爐灶和鍋,客人圍坐就餐。鍋裡有煮好了的骨頭湯,客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點菜,自己動手,選擇食品放入鍋裡,邊煮邊吃。由於鍋內湯水在沸騰時會發出“咯咯”聲,因此這種小吃就逐漸被當地人叫為咯攤。

4.白粬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永春白粬形狀為統一規格的圓形,質地潔白,大小形狀類似銀元,故又稱“白銀”。煮食便捷,甜鹹隨意,入口滑嫩,風味獨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白粬做工考究,全部過程除磨漿外都只能是手工製作。製作白粬有十道工序,即洗、浸、磨、掛、壓、研、製片、蘸、擺、發酵。煮時,先取適量的白粬,經冷水略浸一下,然後放進開水裡蓋上蓋,幾分鐘後待白粬浮出水面就可以食用了。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贊!CCTV4帶你瞭解永春這個古鎮的文化之美……忠肝義膽、俠骨柔情


五里街鎮有招待所,也有賓館,還有特色的功夫客棧,遊客來到五里街鎮可以領略到“功夫之鄉”的俠骨柔情。


消息來源丨記住鄉愁

作者丨王昕彤 劉晨 樊東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