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元旦,帶著清新幽默的口吻,25件“萌萌噠”國寶通過《如果國寶會說話》走進公眾視野,並最終以豆瓣評分9.4收官。從開播的各類花式海報到開播後的節目解說詞、節目音效,“國寶真愛粉”們持續壯大,不吝各樣花式誇獎為國寶打call。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7月23日,《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以“超級連接,超越想象”為主題,繼續帶領觀眾去親近這些曾經“高冷”的國寶。長信宮燈、曾侯乙編鐘、擊鼓說唱陶俑、博山爐、人物御龍帛畫、木雕雙頭鎮墓獸、長毋相忘銀帶鉤、鷹頂金冠飾……在一個月的時間裡,25件新國寶輪番亮相,節目在豆瓣評分達9.6分,一舉拿下國產文化節目最高分。

以戰國秦漢時代為始,將文物類型從陶器、銅器、玉器、骨器實用器擴展到簡牘、圭表、畫像石等文化歷史痕跡豐富的器物,從對未知的遠古想象到對文物的歷史解讀,《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敘事和技術運用都有很大的進步。正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總導演徐歡所說,節目充分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國寶“活起來”,也顛覆了人們以往對此類紀錄片“高冷”的印象。

1

從小文物到大世界

“Duang”的一聲,厚重的編鐘聲音響起,不同的編鐘、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力度,讓那個有禮有序的時代在一場音樂中活了起來。不需要文案解說,只需要帶上耳機聽這段來自1986年湖北省博物館、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採錄的“曾侯乙編鐘原聲”,就足以感知戰國時期先民渾厚的禮樂文化。這就是《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第3集裡所呈現出的曾侯乙編鐘故事。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很難預料到,3個時代近2000年的時空,在25件文物、25個5分鐘裡,得到了細緻的展現。且不說時代的星空有多廣,文物種類、數量有多豐富,僅一件文物的信息就已足夠專家寫上一本乃至更多的厚厚的書。如果說幾千年是一個大世界,一件文物裡所蘊藏的是一個小世界,那麼5分鐘的時間裡可以展現這個小世界,也同樣可以展現這個大世界。

從宏觀的宇宙天象到微觀的市井生活,《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文物的文化內容以及博物館來源、地點上兼顧到了組成廣闊中華文化的地方。徐歡表示,“從一些小的題目,一些大眾認知的邊緣地帶,進入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策展思維中,可以尋找或解答時代特色、中華文明”。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因此,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南到秦國南方小城裡的官方文書裡耶秦簡,北到內蒙古匈奴的鷹頂金冠飾,東到中山國裡的的長信宮燈,西到西域胡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25件文物概括了戰國秦漢時代的版域風貌。在徐歡看來,這些來自地方小館的、帶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文物,對想要通過百集紀錄片建立起中華文明座標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是非常重要的。

五分鐘的時間,使得大家只能選取文物信息中最能代表文物個性的一兩個點展現,很多篩掉的信息令人深感遺憾,徐歡坦言,在最初篩選過程中節目組與專家們出現過一些分歧,“但我們堅定這個項目最初的動機,就是想激發人們的這種對歷史和文化的好奇心,然後借用這些文物做普及,從而達到共識”。

2

讓文物“放低自己”

如果國寶會說話,它會說什麼?

“硃砂勾畫雙眼、目露兇光,說明它是個狠角色。”

“眼睛如同彎月,笑容蓄滿一池秋水,兩顆凸出的蘋果肌,彷彿熟透的冬棗,構成我可愛的面容……”

“兩千年斷食斷水,腹部的贅肉竟沒有半點兒鬆懈,哎,減肥真難。”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跪射俑願意“放低自己”,長信宮燈會“照著你”,錯金銅博山爐感慨“雲的計算”,戰國商鞅方升自信稱“我就是標準”…… “讓文物和觀眾可以‘平等對話’”是徐歡一直在強調的創作準則。“互聯網時代的國寶,需要‘放低自己’。”

在徐歡看來,文物是有性格的,它就像人一樣有它的價值點。敘事語態上,根據每個國寶的特點進行量身定製是《如果國寶會說話》最顯著的亮點之一。在挖掘文物歷史的同時,該片更以新視角、微表達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揭秘中華文物的精美。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隨著越來越豐富的技術被應用到影視作品中,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則為紀錄片提供了一種新跨越,極具表現力的技術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新的體驗。正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第2集中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故事,本可能隨歲月侵蝕消失在大眾視線,節目藉助高清三維數字掃描、高清平面信息採集、多光影採錄技術、表面微痕提取技術等手段突破了傳統拍攝的視角束縛,將文物本體的信息以生動而精彩的動畫方式呈現出來。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身軀上刻有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雖然其表面的模印圖案已不太清晰,但節目藉助技術令四層畫面的人物和故事跳出銅壺表面躍然於視頻。第一層,左為習射圖象,右為採桑歌舞圖象;第二層,左為宴樂戰舞圖象,右為弋射圖象;第三層,水陸攻戰圖象,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攻戰;第四層,水陸攻戰圖象,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攻戰……那些已被歲月風蝕的模糊的影像,通過現代技術提取與呈現,使觀眾能真切的感觸到那個時代裡的那些氣息。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相比於第一季“晃得頭暈”的感受,第二季在技術的運用和體驗感上中有了極大的提升,處理技術的表現力顯得重要。“在藉助技術的同時也要剋制,避免流為炫技。”正如在霍去病石刻中的技術運用,“我們能看到的是西漢那個時代的氣勢,而不是技術有多花哨”。徐歡表示,技術運用更多是要為觀眾們呈現肉眼所看不到的方面,從不同的視角和感官上有不同的享受。

3

創新“引領”年輕化

從早年的《鑑寶》《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今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文博類節目正悄然變得接地氣,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相比傳統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年輕化、故事化、碎片化方面進行了全新探索,成效頗豐。自開播以來,《如果國寶會說話》藉助互聯網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以其年輕化的內容製作和語言風格,收穫了眾多的年輕觀眾。5分鐘意猶未盡的篇幅,反倒為後期宣發提供了空間。

不論是緊貼時下年輕人文化審美的宣傳、風格多樣的文物定製故事敘述還是精巧豐富的內容安排,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這些新創新是需要勇氣去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接受一些失敗,去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要有想要創新的思維和改變的慾望”,徐歡說。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對於如何培養創新思維,徐歡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論。“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去尋求更新自我的一種可能;其次,要將過去的一些經驗,一些頑固的東西清零、騰空,才能接受更多新的內容、藝術形態、技術,接納新的影像敘事和語言方向。這本身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從9.4到 9.6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怎樣煉成的

如今,隨著紀錄片敘事的多元化、內容的多元化、類型的多樣化,多元的觀眾審美也慢慢地被培養出來。對於年輕人對《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熱捧,徐歡表示:“網友之心同樣讓我感動。”但她也看到,作為製作者要堅信,要做有品質的作品,而不是迎合市場的跟隨者。“佔據著央視紀錄頻道的位置,我們時刻提醒自己,要承擔自己的使命,做觀眾需求的引領者,不浪費自己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