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说|那匹惆怅的软烟罗

1

红楼小说|那匹惆怅的软烟罗

《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贾母等人的带领下畅游了大观园。

这是大观园最好的时节。

姑娘们结社作诗、持螯对菊,自由自在,莺歌燕舞。

大有“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的做派。

而这时,一双恰到好处的外来眼睛,

把这些理所当然的富贵,

又变成了让人羡慕不来的福分。

那一天,清高的姑娘们,

心底的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

就连一直被忽视的惜春,也得到了赞扬。

2

一切都很和谐、美好。故事的开始也很欢乐。

前一天,贾母与刘姥姥的“初次晤面”,贾母饶有兴致地询问刘姥姥的年纪、健康状况,而后颇有感慨地自嘲是“老废物”。但这也是具有相当自信才敢于如此自我嘲讽。

《红楼梦》中的贾母其实是很寂寞的。

红楼小说|那匹惆怅的软烟罗

作为贾家正支中辈分最高的人,她拥有绝对的地位,绝对的服从。

只是,没有可以对话的人。

这种感觉,大概有点像“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女王。

和孩子们说奋斗的岁月?他们不懂;

说曾经的富贵?他们也不知。

她只能偶尔地从张道士、从刘姥姥这些“不相干”的人那里,自欺欺人地寻找一些过去的回忆。

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她对素不相识的刘姥姥的到来,表现出如此的热情:“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

可惜,贾母he'l刘姥姥到底是没太多共同语言的。

就像她和最宠爱的宝玉、黛玉没有一样。

3

游大观园,仿佛贾母一个人的青春寻梦。

现代读者,看宝黛的生活,已经奢华精致到“罪过”的地步。

但在贾母、甚至在王夫人的眼里,那只不过是盛世余音,是令人可怜的将就。

这一次游大观园,可能是贾母第一次真正打量孙辈们的生活。

处处都不能让人满意。

在潇湘馆,她看到的是缺乏想象的配色、是“颜色旧了”的窗纱。

在蘅芜院,她看到的是“雪洞一般”的屋子。

物质的今不如昔可能还在其次。

孙辈中最“出挑”的两个女孩子——林黛玉和薛宝钗审美想象的匮乏和讲究(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苦衷)大概是最令贾母叹息的。

红楼小说|那匹惆怅的软烟罗

从潇湘馆的窗纱开始,贾母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软烟罗”“霞影纱”,绮丽的色彩、浪漫的描述。

读到这一段,人们可能会同刘姥姥一样咋舌不已——这该是怎样的泼天富贵?

然而,通过繁华,透露出的却是阵阵凉意。

盛世已矣,所有的细腻、考究,对于“合适”二字的要求也都已风流云散。

真正的富贵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是安静的,只有自己知道的。

而盛世的末尾,却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迫不及待地错金镂银,倾其所有地把一切铺成给别人看。

4

这一天,贾母感慨凤姐不知道软烟罗,

也感慨孩子们不懂得借着水音听曲最好。

这一回,有太多被尘封起来的昔日繁华——

缀锦楼上“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

许久不拿出来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

还有“库房大板箱”里被人遗忘的软烟罗。

这里面,都有贾母曾经的青春岁月,

那,才是属于贾母的时代。

而如今呢?

荇叶渚恼人的破荷叶。

花溆的萝之下,“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

虽然是秋季,但这样的描述,还是让人于喧闹的大观园中,感受到了挽歌已渐渐响起。

最后,贾母把所有的软烟罗都处置了——

送给刘姥姥两匹,自己做了一个帐子,剩下的给丫头们做了坎肩。

贾母说:“白收着霉坏了”。

盛世不在,青春不再。

留着那些纱罗,又能留住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