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詞人的傳世名篇,韻律優美,美得讓人心碎

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文采出眾,文學成就以詞為最,以小令見長,被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推為宋後第一真詞人。他的詞清麗婉轉,不事雕琢,朗朗上口,頗多傷感情調。《長相思·山一程》就是一個典例,這是詞人眾多小令詞中的傳世名篇,抒寫詞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的孤寂情懷。

清代第一詞人的傳世名篇,韻律優美,美得讓人心碎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那邊,指關外。

聒:聲音嘈雜,這裡指風雪聲。

清代第一詞人的傳世名篇,韻律優美,美得讓人心碎

這首詞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詞人作為侍衛跟隨康熙從北京赴關外盛京(瀋陽)途中,出山海關後,塞外風雪悽迷,惡劣的天氣引發了作者對故鄉北京的思念。

上片寫行軍長途跋涉的情景,“山一程,水一程”寫一路上的風景,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兩個“一程”重複出現,形象地展現了山水相連、迴環往復的情景,寫出了路途的艱難遙遠,襯托出對家園的留戀。“身向榆關那畔行”向榆關那邊行進,點明瞭行進的方向。此處說“身”向榆關,而非“心”向,暗示“心”向京師。“夜深千帳燈”一句,寫的是夜晚宿營於曠野的情景:漆黑的曠野上,一座座營房,燈火熠熠。“千帳燈”是虛寫,以點燈的數量表現出行軍隊伍的龐大,場面蔚為壯觀。為什麼夜深了,還有那麼多營火閃爍?這就為引出下片的“鄉心”蓄勢。這句既是上闋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闕之間的自然轉換。

清代第一詞人的傳世名篇,韻律優美,美得讓人心碎

下片抒情,寫駐地風雪交加,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風一更,雪一更”連用兩個“一更”,與上片相呼應,寫塞外風狂雪暴,徹夜不停,表現了塞外環境的苦寒。詞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夜不能寐。“聒碎鄉心夢不成”寫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由寫景轉為抒情,寫風雪聲分外刺耳,攪得詞人飽含思鄉之情的心都碎了,就連做個思鄉的夢都實現不了。聒”字用得很靈脫,既寫出風雪之急,又表達出作者對暴風雪的厭惡之情。尾句“故園無此聲”故鄉是沒有這樣的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直截地表達了詞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全詞語言淺白,不事雕琢,朗朗上口,富於韻律之美,確為小令中的上乘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