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爲什麼還在開店?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出了中國第一家門店。

從此以後,星巴克跟中國攜手度過了18年漫長的甜蜜期。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是星巴克除了本土市場外的全球第最大市場,是它業績的救命稻草。

然而,愛情讓人盲目,星巴克的思維一直停留在“第三空間”裡,甚至一廂情願的認為中國人的消費方式還是“在咖啡館中慢悠悠地喝完一整杯再買單離開”。

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2%,是星巴克9年來的最差表現。日益下滑的業績讓星巴克在睡夢中驚醒,不得不低下頭重新考慮咖啡外賣這門生意。

“算了,業績面前,什麼都好商量。”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可市場早就變了天,中國本土的瑞幸咖啡卻“暗度陳倉”,以一種新的方式迅速燎原。

瑞幸甚至創造了一個開店奇蹟!

從2018年1月1日開始試營業,至今9個月的時間,瑞幸咖啡已經完成了在14個城市的1100家門店佈局,平均每月新開250家店,預計到年底能開店2000家。

就在昨天,在故宮太和殿東側的箭亭,瑞幸開出了第1099家店!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從表面上看,星巴克進軍外賣,小藍杯開實體店,兩個品牌似乎都朝著各自之前的舒適區,但有了外賣業務一定就是新零售咖啡嗎?大規模開實體店一定是在走老路嗎?

1

瑞幸的實體店,

你真的看懂了嗎?

互聯網的本質是單點突破,逐漸放大。但是現在單點突破又出現了升級版,就叫做地獄級的單點突破。

什麼樣的突破是地獄級的單點突破?

有人說《星巴克的中年劫》這篇文章,一針見血,但是這篇文章不會讓星巴克嘆氣,什麼東西讓他嘆息了?是瑞幸提出的“無限場景(Any Moment)

”理論。

瑞幸在試運營的時候其實想得很簡單,做成這個生意就是解決三件事:高品質、高性價比和高便利性。“一杯30塊錢,一天喝三杯100塊錢沒了,喝不起,買起來還不方便,找一個咖啡廳,上去買杯咖啡下去後車還被貼條了”。

一句話,道出了這是很多人不喝咖啡的原因:太貴,太麻煩!

無限場景恰恰解決了這個痛點。

根據不同的場景,瑞幸咖啡設計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店,如旗艦店和悠享店旨在滿足用戶線下社交需求;快取店是針對有“快速需求”的商務人士;而外賣廚房店滿足於有外賣需求的用戶。也就是說,瑞幸是要讓咖啡去找人,而不是讓人去找咖啡,場景不依賴物理空間存在。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除了場景,瑞幸的性價比非常尖叫。

瑞幸的咖啡大約在20-30元,價格區間卡在了星巴克、Costa(30-40元)之下,又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咖啡(10-20元)之上。

輕食產品定價基本比行業價格低3-5元左右,通過瑞幸咖啡的各種補貼活動,一套咖啡加輕食的套餐組合售價控制在20元內。

瑞幸咖啡通過側面出擊迴避了與老大的正面交戰,無限場景滿足了顧客無限的需求,攻下了星巴克無法下沉的那部分用戶群體。

用戶地理位置分佈結果顯示,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在瑞幸咖啡應用端中的用戶佔比達49.32%,新一線城市佔比為36.45%。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2

有了外賣業務,

一定就是新零售咖啡嗎?

星巴克之前為什麼拒絕做外賣?

因為與普通的外賣相比,咖啡對於時間的要求太高了。甚至可以說,外賣咖啡就是與一樁“與時間賽跑”的生意。咖啡做出來後口感就一直在變化,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不喝就有可能變得難以下嚥。

我們來看看小藍杯是怎麼做到超預期的。

1. 讓數據決定人員的配置。

作為一家有深厚技術背景的強運營公司,小藍杯骨子裡跟星巴克最大的不同在於強大的技術和數據能力。

比如,瑞幸開發出的自動排班系統。什麼時候是高峰,什麼時候是低谷,由系統來配備人力、自動預測對接外賣系統,“提前告訴我們的合作伙伴配送量,這半個小時準備幾個人,那半個小時準備幾個人,一個表按照那個準備就OK了”,後臺的自動系統可以自動匹配店面訂單和運力之間的平衡。

所以,瑞幸每個店的店長根據這個後臺系統可以有序地進行店面管理,他們只要集中精力做好服務就可以,保證服務品質的一致性。

極光大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瑞幸咖啡應用端上線後的攀升趨勢非常顯著,其高速增長的勢頭一直持續至5月尾。經歷過6、7月份的增長放緩後,瑞幸咖啡應用端的滲透率在8月份再度進入快速增長通道。截至8月31日,瑞幸咖啡應用端在全國活躍設備中的滲透率為0.28%。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2. 讓用戶18分鐘就能喝到一杯咖啡。

如果你是小藍杯的忠實用戶,你會發現瑞幸咖啡的配送時間越來越短,已經由開始的30分鐘降到了現在平均18分鐘左右,也就是說,當顧客用手機APP下單以後,在聊個天的功夫就可以拿到一杯瑞幸咖啡。

為了做到讓用戶可感知的超預期,瑞幸提出了30分鐘“慢必賠”的服務,如果用戶下單後30分鐘拿不到咖啡,系統會自動對顧客進行賠償,剛上線的時候這個賠償率在45%左右,通過系統的完善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0.4%,外賣滿意率已經達到了99.3%。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我們再來看看星巴克之前的外賣業務是怎麼做的?

其實,星巴克美國的 1200 家門店 2015 年就開通了移動點單和支付功能,只不過是在星巴克自己的應用裡完成。嚴格來說這不是外賣,只是手機點單後到店自取。

結果到了2017 年 1 月,凱文·約翰遜接受採訪時說,手機訂單暴增,提貨點人滿為患。通過 App 下單在備餐區造成的“隱形訂單”、領餐區的長隊,反而拖累了門店的運營效率,星巴克在財報中稱店內人流量的下降可能受到了移動點餐的影響,因為太長的隊伍嚇跑了潛在客戶。

美國受挫,可進入中國之後,星巴克外賣業務做的依舊水土不服。

目前星巴克只有在北京、上海啟動外賣試運營,依託餓了麼APP,但中午訂單高峰時就暫時關閉了外賣系統,目前看上去還是有點不接地氣。

說到底,當時的星巴克並沒有理解新零售的本質——外賣咖啡並不是新零售咖啡。

新零售咖啡要做到線上線下的結合,通過線上的流動打通線下的模式,把它重構,才能實現優化,而且最好是更大範圍的照顧到消費者隨時隨地飲用咖啡的剛性需求。

結語:

很多人曾經都認為瑞幸想和星巴克較量,無疑是自尋死路。畢竟曾經中國的咖啡市場,“什麼才叫好咖啡”,基本是被星巴克教育起來的。

但羅振宇說過一句話:“新零售之戰的本質,是一場效率的戰爭。

如果理解了這句話,那瑞幸開店的邏輯也就不難理解了。

新零售新在場景,咖啡新零售的核心場景是從“人找咖啡”到“咖啡找人”。也就是說,咖啡新零售不再是以商家店面為核心,為用戶提供一個消費場景,而是以用戶為核心,把貨與場送上門,在用戶周邊搭建消費場景。瑞幸悠享店、快取店、外賣廚房店和旗艦店的佈局,恰恰證明了按照老路子開實體店是行不通的,差異化才是必然選擇。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互聯網從來就沒有定勢,因為成事在人。

從商業模式上來說,瑞幸敢用新的思維跟傳統巨頭死磕,從消費升級來說,瑞幸把咖啡拉下神壇,讓每一位中國的消費者都有一個平等的喝咖啡的權力。

年輕的瑞幸現在還處在佔領市場的階段,未來還會面臨著很多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獲取流量和數據之後的應用場景,未來怎麼盈利,以及星巴克不甘示弱的反攻。

到那時,才是真正Any Moment時刻的來臨!

星巴克都開始送外賣了,它為什麼還在開店?

重慶百瑞斯特咖啡西點培訓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