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香玉的一個拖腔說起

從常香玉的一個拖腔說起

從常香玉的一個拖腔說起

最近跟一個算是研究豫劇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說了一些對常香玉大師不滿的話,令我十分不解。他說的好多關於常香玉的事情,都是道聽途說來的,有很多是看了網上一些偏激戲迷攻擊常香玉大師的言論,這些言論把造謠汙衊等下三濫的手段都用上了。這位朋友在不加分別、不去求證的情況下竟然都信以為真。在這樣的心態下去進行豫劇研究,實在不能想象能研究出什麼成果來。

這位朋友在發表了對常香玉的一些不滿之後,又對常香玉的藝術進行了攻擊。他說的一些話,我不想在此重複,因為我實在不想把這些錯誤的想法再寫出來再替他宣傳一遍。

在攻擊常香玉的藝術時,他提到了一個例子:常香玉在豫劇《五世請纓》中的“一家人歡天喜地”的唱段,第一個“一”字,有一個長長的拖腔,竟然長達六拍,這樣的唱法破壞了詞語的結構,因為“一家人”這三個字是一個詞,是一體的。我聽完竟然覺得一時無語了。這段唱腔是《五世請纓》中的一個名段。我聽了很多次,從來沒覺得這個“一”字的拖腔不好,也從來沒覺得這樣是破壞了“一家人”這個詞語的結構。這位朋友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我又找來常大師的“一家人歡天喜地”這段唱腔聽,越聽越覺得好聽,越聽越覺得這個“一”字的拖腔處理的好。

為什麼說這個拖腔好呢?

首先“一家人歡天喜地”這段唱是劇中佘太君出場時的一段唱。這時天波楊府老老少少正在為佘太君慶祝大壽,全家人聚在一起“歡天喜地”。這場戲的開始主要是突出了這種喜氣盈盈的氣氛,從而與後面孟強回來報信楊文廣被困、為了國家安定、為了百姓安居樂業,佘老太君兩次上金殿請纓,佘太君百歲掛帥的壯舉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們在平時說話時,要對某一件事或某一個詞進行強調時,或加重語氣,或拉長髮音、或提高聲調等。比如強調某個食物好吃時,會把“好吃”這個詞的“好”字發音拉長。而最好的唱腔就是像說話一樣,要把意思表達清楚,以情帶聲。在這段唱裡,常香玉大師把“一家人”這個詞語的第一個字“一”拉長,就是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強調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闔家歡樂的氣氛。如果沒有“一”字的長長的拖腔,就起不到這種強調的作用,與天波府上上下下歡天喜地的氣氛不搭調。

在此,不得不佩服常香玉大師超高的創腔能力。在豫劇眾多的名段中,這個“一”字長長的拖腔,非常獨特,非常新穎,非常符合人物此時的感情。常香玉大師總是能根據劇情、根據人物創造出不同的唱腔,用聲音塑造人物的水平是超高的,不但在豫劇界,在整個戲曲界也是出類拔萃的。

再回到現如今豫劇的研究的研究方面。最近在網上看到幾篇研究豫劇的文章,看完之後很無語,也很氣氛。比如一個叫“王建增”的人,寫了一篇什麼關於豫劇生角、旦角發展不平衡,豫劇旦角幾大流派發展也不平衡的文章,還提到了旦角“常派”一派獨大。作者把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歸結到政府的“變態”宣傳。猛一看好像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又很可笑。藝術的發展,包括生角、旦角,包括旦角里的某一流派,從來都不是平衡的。因為生角、旦角之間,旦角幾大流派之間,一直是一種競爭的關係。有競爭才有發展,才能優勝劣汰。水平高的,觀眾就喜歡,流傳的就廣。藝術不是吃大鍋飯,更不是搞平均主義。

王建增同志還在文章裡對常香玉捐獻飛機的動機進行了不懷好意的推測。這些言論在網上早已有之,是一些心懷嫉妒的戲迷對常大師進行攻擊的造謠汙衊,卻被這位豫劇研究者寫到論文裡。這種人雲亦云、不加分辨的研究者,說輕了是典型的沒腦子,說重了是心態不正常。這樣的人研究豫劇,只能把豫劇研究帶到茄子地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