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傳說:《桃花庵》的故事 濬縣版本

聽浚縣人說,浚縣有座白衣閣,閣內供奉的是白衣大士,香火很旺。白衣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初名就叫桃花庵。因為當初寺內的主持許諾凡是進廟燒香還願的,按許願要在廟前種植桃樹。沒幾年,桃花庵就被桃樹林包圍的嚴嚴實實。陽春三月,桃花盛開,香醉黎陽城。

鶴壁傳說:《桃花庵》的故事 浚縣版本

當年,陝西米脂在明中後期出現連年災荒。有一位原姓李的女子逃難於此,請求出家。於是主持為她剃度,賜姓為陳,法號妙善,從此住了下來。說來也巧,妙善來庵不久,浮丘山碧霞宮就落成了。縣令為之準備了盛大的酬神慶典,山門前大戲連唱了好幾天。四邊州府的香客雲集,甚是熱鬧。畢竟是剛剛出家的小尼姑,耐不住青燈寂寞,於是晚上趁著師傅不注意,便溜出來去碧霞宮前看戲。真是無巧不成書,戲臺前人山人海,擠擠抗抗,妙善冷不防被一男子撞了一下。沒想到這一撞,卻撞出了這段風流佳話。只見這撞人的男子,風流倜儻,顧盼神飛,不由得就多看了兩眼。而這男子也被小尼姑迷的神魂顛倒,痴迷萬分,緊盯不放。兩下眉目傳情,依依不捨。

鶴壁傳說:《桃花庵》的故事 浚縣版本

戲看完了,兩人卻分不開了。妙善在前面走走停停,不時回眸;那男子在後面影影綽綽,閃閃躲躲追隨而來。到了老槐樹要拐彎了,妙善生怕男子找不到自己,急中生智,將吃剩下的瓜子皮撒在路上做記號。於是那男子就是按著瓜子皮的痕跡悄悄進了桃花庵。與妙善做了七天的雲雨之後,糗事還是被老師傅發現了。非要告官不可。妙善和男子苦苦相求,才算作罷。不過男子必須喝三碗涼水,才能下山,對外界不得提及此事。誰知道這男子喝過三碗涼水後,竟然抱病身亡,而陳妙善也懷有了身孕。幾個月後,陳妙善生一男孩,老師傅將嬰孩託付給了西大街的王桑氏去尋個人家。王桑氏將其送給了蘇莊的蘇大老爺,取名蘇寶玉。

後來蘇寶玉去南張莊走親戚,不料這南張莊便是那男子的家,恰巧被那男子的夫人竇氏看見。竇氏覺得這個孩子跟自己丈夫極像,於是想方設法認作義子。有一天,竇氏攜義子前來桃花庵禮佛,剛好被陳妙善暗中聽之。陳妙善只好哭訴經過,說明箇中原委。竇氏通情達理與陳妙善結為姊妹。二人又找到蘇大人苦述衷腸。說明真相併要認領兒子。蘇大人和老伴得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只好找到官府從中調解,最後與竇夫人達成了“一門兩不絕”的協議,約定竇夫人為施寶玉娶一妻,蘇大人作為養父為施寶玉再娶一妻,經官府調解,許下條件,了結此案。

鶴壁傳說:《桃花庵》的故事 浚縣版本

再後來,蘇寶玉得中狀元,衣錦還鄉。這樁事在康熙年間被編成戲曲,在浚縣上演後,浚縣民眾頗為惱火,砸了戲臺子,稱這丟浚縣人的臉。於是縣令劉德新出來調停。他讓戲班的人將故事發生地挪到姑蘇虎丘去了,並且坎掉了姑山上的桃樹,將桃花庵更名為白衣閣。直到今天,浚縣人依舊稱姑姑不叫姑姑,而稱之為“媽媽”,即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