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綜合指導技巧:申論審題6個要素

揮別2018年各省省考,我們即將迎來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都說“失行測者失公考,而得申論者得天下”,談到國家公務員考試,我們必須關注其中的一個重要科目---申論。申論相較於行測,其實掌握起來比較簡單,但綜合每年考試成績發現,每年國考中申論低分者不在少數,而高分者寥寥無幾。很多考生不禁發問,為什麼平時練習時申論很不錯,而考場上也明明“自我感覺良好”,但最終成績一出來卻是如此大反差?

其實,申論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陷阱決不少,如果申論想得高分,必須做好這樣一件工作---審題。很多同學複習備考,往往帶有一種追求“短、平、快”的浮躁心態,很多時候甚至浮躁到連題目都不願意仔細看,就投入到了材料的海洋中,但往往做出來的答案卻答非所問。因此,必須強化審題工作。審題到底該審什麼,又有什麼門道呢。一般審題應該注意觀察以下6個要素:

一是題型,一般題型不一樣作答思路也就不一樣。例如廣東省省考題目“請根據材料2、3、4,以“人才是第一資源”為題目,寫一篇短評”。很多同學看到“以…為題”,誤以為這是一篇作文題,卻忽略了“短評”這一文種其實屬於貫徹執行題,結果按照大作文的思路進行作答,最終丟失大量分數。

二是作答對象,明確作答對象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去材料當中尋找要點。例如近年國考題目“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題幹要求概述發展過程,很多同學只顧著去材料中尋找過程,許久也得不到結果。其實過程是一個抽象的要素,一般其前面都會有一個定語,在此其實題幹要求的是“政策的發展過程”,考生最終要去材料中尋找的要素其實是政策,最後將其按照過程進行排序作答即可。

三是閱讀範圍,很多考生經常默認一道題目就是閱讀一則材料,其實這是一種很單純的想法,材料範圍定位不準,也會經常導致失分,例如近年國考題目“給定材料1中反映的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假定你是市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領導安排你處理此事,請你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很多考生看到這道題目作答時都只結合了材料一,其實仔細分析,題幹中所給出的信息只是材料一中的問題需要解決,但並未明確指出“結合給定材料一進行作答”,所以答題時應該結合所有給定材料。

四是問數,從來沒有誰明確規定一道題目就是一問,如果不注意審題,往往會掉入考官巧妙設下的陷阱。正如上文所例舉的題目,“材料中反映的問題需要處理”,但卻沒有明確告知是什麼問題,因此在答題時除了需要作答措施,更應該在寫措施之前將問題進行明確。

五是審字數,很多考生經常感到疑惑為什麼有的題目寫的要點十分簡潔,而有的題目要點卻寫的很詳細。在這不妨結合一個生活中的現象——看菜下飯。其實申論要求必須寫的詳細,也沒要求必須寫的簡潔,考試遇到題目到底是應該寫得詳細,還是精煉地概括,應該依據所給出的字數靈活調整,字數範圍大則詳細寫,字數範圍小則精煉概括。

六是特殊要求,其實題目的評分標準一般在要求裡面都有所提及,例如“分類合理”,這就要求我們在作答時必須合理分類,否則將會失分;再例如:“對策切實可操作”,這就要求我們所寫出的措施是結合實際情況,可以切實去執行,而不是泛泛而談的。

古語有云:“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中公教育專家認為,想要在申論這一科目中取得好成績,切不可眼高手低,一定要注意細節,做好審題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