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9月20日,日本自民黨黨首選舉投票結果揭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擊敗挑戰者石破茂,再次連任自民黨總裁,即將開始他的第三個首相任期,其任期將延續至2021年9月。當天,安倍宣佈將繼續推動修改憲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此表示,期待安倍首相繼續重視中日關係,推動兩國關係不斷改善發展。希望日方能夠深刻汲取歷史教訓,恪守承諾,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中日關係長期受歷史認知、釣魚島、東海劃界等幾個敏感問題困擾。由於歷史的原因,日方政府在攸關和平憲法性質轉變上的修憲動向,一直受到中韓等鄰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關注。

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自李克強總理今年5月訪日之後,日本高官近來密集訪華,兩國關係大幅緩和,重入正軌。不過,在安倍計劃10月底將要訪問中國的敏感時間,安倍政府在南海局勢、軍事部署、歷史關切等方面,仍不斷釋放與改善對華關係不協調的舉動。

從中不難看出,安倍政府正在對中國施展“兩幅面孔”的策略:一方面不斷表達改善中日關係的期望,其中透露出謀取經濟利益的現實主義者面孔;另一方面卻公然渲染“中國威脅”以推動日本擴軍、修憲,其中隱含著重視黨派利益的保守派政客的形象。

現實主義者面孔

就現實主義者面孔而言,安倍政府有意推進經濟方面的合作,旨在從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為日本謀求更多經濟利益。例如,參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日本企業能夠在整個國際大環境中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日本時事通訊社稱,日本經濟界對與中國擴大交往合作充滿期待。

鑑於中日關係起起伏伏的歷史教訓,沒有穩定的政治關係就沒有平穩的經濟合作。安倍政府此番密集派遣親信官員訪華造勢,安倍本人借《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之機時隔12年再次訪問中國,推動雙邊關係重回正軌,正是為日本對華經貿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 美國總統特朗普9月7日就與日本的貿易磋商表示,“日本已認識到如果不達成(新)協議,將面臨嚴重問題

其實,安倍政府早在2017年即開始尋求改善對華關係,但彼時並沒有如今這般積極。路透社認為,美國加大對中日等國在貿易方面施壓,才是安倍變得積極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令日本企業面臨艱難的處境,也對日本經濟不可避免地造成衝擊。日本貨物出口最大目的國是美國,汽車等成品是對美出口主力產品。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摩擦中針對日本汽車課徵高額關稅,對日本出口造成的破壞不言而喻。

這是作為汽車強國的日本無法接受的。眼看美國市場壁壘高築,日本怎能丟掉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興市場。要知道,2017年中日雙邊貨物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約合3030億美元);日本對華貨物出口規模創歷史最高紀錄。迄今為止,中國作為日本最大貨物貿易伙伴國已經持續11年之久,而且與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美國的差距不斷加大。

由日中經濟協會、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及日本商工會議所等領導人組成的聯合訪華團從9月9日起訪問北京、浙江等地。該團幾乎涵蓋日本最重要的經濟團體。不難看出,日本經濟界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而安倍實現訪華將極大促進日本經濟界利益。

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 2017年全年日本對主要國家出口額統計(單位:百萬美元)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國。面對這麼大一塊蛋糕,安倍改善中日關係豈能不積極。“政治就是現實,要求取得具體的成果”,安倍此言道破其改善中日關係的“天機”。從中也折射出,安倍政府對華政策較為務實的一面。

保守派政客形象

就保守派政客形象來說,安倍在歷史認知問題上奉行“篡改、美化侵略歷史”的右翼路線,在外交上對中韓等鄰國採取強硬對抗的鷹派政策,在地區競爭和軍事上擺出對抗圍堵中國的姿態。對於繼承祖、父輩政治遺產的安倍來說,保守派政客形象就是其執政路線的底色,也是其執政基石。

2012年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安倍的這種底色暴露無遺。在釣魚島爭端問題上,安倍政府撥款數百億日元專項預算,建立專屬警備隊,甚至考慮啟用退役軍艦“防衛”釣魚島。在歷史問題上,安倍選在執政一週年之日參拜了靖國神社,還稱後悔第一次執政沒有參拜。在擴充軍力上,日本軍費從2013年以來連續六年增長,安倍還揚言在宮古海峽部署反導系統,指明針對中國海軍和巡航導彈。甚至於,安倍在諸多國際場合都不忘兜售“中國威脅”論調,曾在2015年拉攏歐盟通過了一項涉及東海南海問題的聯合聲明。即便是在臨近安倍訪華的敏感時間,日本2018年版《防衛白皮書》也顯現出對抗色彩,將中國的姿態描述為“高壓性”“單方面”。

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 2012年,安倍“二進宮”,中日關係進入複雜多變時期。

可以說,第二次出任首相後,安倍全然拋棄了第一次執政的對華友好政策,對抗圍堵中國的姿態明顯。有分析認為,安倍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吸取第一次執政的教訓。有一種估計認為,第一次執政僅一年便閃電般辭職的直接原因,是失去了對參議院的控制,而深層原因是失去了美國和日本政壇的信任。

2006年9月26日,安倍正式出任第90屆日本首相,10月8日他便到訪中國。有意思的是,直到次年4月27日,安倍才訪問日本的“老大哥”美國。按照慣例,日本新首相需在半年內去美國“拜碼頭”,安倍掌權不足兩週時間竟先訪問中國。如此不懂“道行”,令美國失望。更令美國難以接受的是,安倍竟然和中國建立了戰略互惠關係,這讓一直奉行圍堵遏制中國崛起的美國情何以堪?

安倍雖要“晉三”,對華不能兩面

2006年,剛上任不久的安倍訪問中國,表示接受並繼承“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兩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

第一次執政,他以官方立場表示接受與繼承向亞洲人民道歉的“村山談話”,接受承認從軍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甚至把已故外祖父岸信介列為指責對象。雖然安倍一系列新政迅速打開了小泉時代製造的外交僵局,但受“體面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影響,遵循政治派系傳承的日本政壇,無法接受安倍看似軟弱、不體面的新政。安倍第一次執政的表現,與日本政壇傳統嚴重不符,也傷及日本保守派的自尊。要知道,安倍正是繼承了外祖父岸信介和其父安倍晉太郎的政治遺產步入政壇的,在福田、竹下和小泉等政治家族的大力提攜下,才在日本政壇平步青雲。

既有前車之鑑,第二次執政的安倍便迴歸保守派路線。但有兩個現實條件安倍無法改變,一是中國經濟規模和市場潛力仍持續增長,搭乘中國便車是明智之舉;二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迅速抬頭,日本要獲得美國的貿易豁免和安全庇護的成本快速增加。基於此,安倍政府的對外政策將變得更加實用化,對華政策將長期奉行“兩張面孔”的策略,很可能會根據面臨的問題,按需切換“兩張面孔”。

不得不說,安倍“兩張面孔”的對華策略很精明,既能獲得更多經濟合作的機會,也不阻礙其推動擴軍修憲的政治夙願。不過,這種疊加的策略風險很高,經貿合作與戰略意圖以及在島嶼爭端、參拜靖國神社、修改侵略歷史、臺灣問題等敏感關切交織在一起,改善兩國關係的難度更大,衝擊兩國關係的可能性增多。

這對於雙方都無益。希望安倍能正視歷史,三思而行,為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