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中國古代就有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其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禹時期;雞的福利養殖同樣源於中國,其文獻記載可追溯到148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思想

“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雖衣冠拙樸而行仁政),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到列樹,麟在郊野,鳥鵲之巢可俯而窺也。”

——孔子

孔子強調的是對萬事萬物都要有仁愛之心,“好生而惡殺”,就是要人們去關愛、保護人或動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鳳到列樹,麟在郊野,鳥鵲之巢可俯而窺”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世界上最早有關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的法令

“在夏三月,川澤不入網,以成魚鱉之長。”

——《逸周書•大聚篇》

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當時的首領大禹就曾經發布上面這條禁令,意思就是說在三月份不準下網到河裡去抓捕魚和鱉。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保護動物的法令。應該也是現代意義上的“禁漁期”最早的文字記載。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當時的古人想到合理保護這些動物,有計劃地獵捕和利用。這是我們古人最原始的“保護動物,永續利用”思想的萌芽和表現。

中國關於雞福利養殖的歷史追溯

當今歐美國家倡導的動物福利,中國古代就已經在這麼做了。在公元六世紀的北魏時期我國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卷六第五十九《養雞篇》,就提出養雞的具體技術措施。

  • 雞的宜居地是在籠內安裝上棲架,既可防狐、鷹之患,又免遭風寒侵襲。
  • 養蟲餵雞、夏天搭建涼棚及小屋令雞涼爽而安心孵育小雞,免於烏鴉侵擾。
  • 冬天要在窩內放些墊草,否則雞蛋會受凍;春夏秋三季不用放墊草,直接臥在地上,任憑母雞在裡面產蛋、抱窩,窩內有草容易生蛆蟲。
  • 用荊條編成雞棲,雞棲距離地面一尺高,使雞和糞隔離開來,保持雞的衛生健康(這是當今典型的網上平養方式!),並經常掃除雞糞。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這些論述雖看似簡單但有其技術含量,雖感到樸素但符合科學思想,蘊含著科學認知和古人的高超智慧,與當今世界農場動物福利的追求和目標不謀而合。人們或許無法想到,這些論述早已記載於1486年前古代中國的養雞專論中!

我國當今踐行的雞福利養殖模式

我國當今踐行的雞福利養殖模式主要是原生態山林散養模式。原生態山林散養模式是指在已有的沒有經過人為干預的自然生長的原生態樹林環境條件下開展的肉雞或蛋雞的福利養殖。

主要包括原生態山林小別墅散養模式、原生態松林散養模式 、原生態柏林散養模式、原生態松柏林可移動微型別墅散養模式、原生態林地散養模式、原生態熱帶雨林散養模式、原生態草原散養模式等七種模式。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原生態山林小別墅散養模式

在未被開發的荒原丘陵山林地帶為雞建起一個個可容納30多隻蛋雞(30只母雞配1只公雞)的小別墅供雞自由出入於別墅與林地之間,每個別墅內都設有供水、供料、產蛋、棲架、沙浴及離地的網上(板條)地面系統。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原生態別墅式蛋雞牧養基地

原生態林地散養模式

在未被開發的松樹林或雜樹林大群散養著地方優良品種肉雞,可容納2000只左右。並配有料桶、飲水器、棲架及板條地面的簡易雞棚,散佈在樹林的空檔處。所養的肉雞可以自由自在地出沒於陰涼茂盛的松樹林與雞棚之間。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原生態松林散養武定壯雞

原生態柏林散養模式

與上述的模式類似,在未被開發的柏樹林大群散養著珍禽貴妃雞,可容納1500只產蛋母雞或3000只公雞並配有料桶、飲水器、棲架、沙浴池及產蛋窩的土質地面簡易雞棚,散佈在樹林的空檔處。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原生態柏林散養貴妃雞

福利養雞,雖說是雞的福利,但從產品的安全和美味角度來看,人才是享有了最終的福利。所以說,善待動物,也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更多雞福利養殖模式請參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福利養雞》。本書既對中國古代的動物福利和福利養雞追本溯源,又開展了較為廣泛而細緻的中國福利養雞現狀調研考察和走訪,把中國福利養雞的特色優勢和各種因地制宜的新模式展示給世界各國。不僅讓世界知道中國動物福利和福利養雞的歷史源遠流長;更要促使中國的福利養雞模式更加先進,技術更加完善,使中國的福利養雞事業引領世界新潮流,站在世界最前沿。

動物福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養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