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紅海行動主創

2018年的春節檔期於電影行業來說必然是要載入史冊的一年,在這一年裡,電影票房僅7天就創下55億元歷史新高。在《唐人街探案2》與《捉妖紀2》的強勢夾攻下後來居上,成為春節檔最大的一匹黑馬,口碑與票房一路逆襲。

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的戰爭片《紅海行動》選擇在春節這個閤家歡的檔期上映,似乎不太合乎適宜,但是影片一路看漲的成績也擴大了春節檔影片上映的空間類型。

選題策略:選擇知道但不熟悉的題材更有利於口碑

《紅海行動》改編自也門撤僑事件。2015年,中國軍艦“臨沂號”在返航途中接到任務,非洲北部伊維亞共和國發生政變,當地恐怖分子以武裝力量攻入首都,威脅到了當地上百名華僑的生命安全。於是,臨沂號派出了八人組成的蛟龍突擊隊,執行撤僑任務。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豆瓣評分

影片全名原本是:刀鋒-紅海行動,上映時趕上春節,媒體不上班,也沒有那麼多內部爆料,自媒體人的稿子就以《紅海行動》為名稱了,所以刀鋒二字就被省略了。與《湄公河行動》不同,《紅海行動》的片名不能讓國人第一時間瞭解題材來源,單從影片片名,觀眾的第一判斷時軍旅題材,而軍旅題材因其特殊的題材限制、文化取向在上映後無論是票房如何、口碑如何都無可避免的引起爭議,爭議點主要是專業性和商業性,合理性與政治正確性。

參見《建黨偉業》、《建軍大業》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建軍大業海報

然而《紅海行動》卻是一個例外,影片自上映以來就賺足了口碑與票房。

《戰狼2》56億元票房紀錄再到《紅海行動》燃爆整個春節檔,兩個題材都是人們知道但不熟悉的“撤僑”行動,具像化體驗,更容易產生口碑和傳播。

消費升級:從認臉到口碑

為了能讓“歷史題材”電影獲取市場成功,通過市場佔有來實現背後的文化功能,催生了由一眾當紅演員、流量明星參演的《建軍大業》、《建黨偉業》。

集齊影視圈當紅演員、流量明星成為“歷史題材”電影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策略。

這種“群像畫” “臉譜化”的明星策略對電影的市場化沒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影片在觀眾間還是產生了巨大爭議,“我寶參演了”“第幾分鐘是我寶出現”等粉絲熱捧的邏輯,為相關題材的電影做足了“話題”保證,卻沒能將關注熱點轉化成票房熱度。

至於影片背後傳遞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功能更是被觀眾集體“認臉”明星的娛樂消遣所替代。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人民的名義 故事情節

2017年年初“人民的名義”作為對壘“流量小鮮肉”的重要輿論焦點,也將“認臉”消費推上風口浪尖。2017年年中,戰狼2的票房奇蹟,擇天記,海上牧雲記,將軍在上等小鮮肉的尷尬,共同繪製了一幅高下立見的觀影趨勢圖。認臉模式成功的向口碑過渡,影片的口碑成為票房的關鍵,即使低開依然可以高走,而口碑靠“事件炒作”引發的關注度,一方面不可控,另一方面,關注度產生的爭議,極容易被競爭對手所利用,相當於把自己產品的用戶評論權主動交給了競爭對手。

價值為王:專業性、邏輯性、差異性、文化性四個維度成就《紅海行動》票房大賣

專業性:軍方支持,導演專業,軍迷點贊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海報

《紅海行動》在春節檔的成功逆襲,一舉打破了主流文胡影片“不好看”“不能商業化”的窠臼。商業化與主流價值觀的平衡,在以往的“主流文化”電影中很少見到,而《紅海行動》做的很好,觀眾心甘情願的為影片買單。影片時常138分鐘,縱觀整個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好看的主流文化電影, 為了幫助影片達到最出色的效果,中國軍方為《紅海行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其中影片中名為“臨沂號”的戰艦,更是一次過展示了包括導彈攔截系統,精確的遠程炮擊系統,艦載無人機技術等眾多現代化軍事技術。加之蛟龍小隊所展示的各種特殊類型的陸戰武器裝備,《紅海行動》為觀眾所帶來的軍事盛宴絕對是國產片中前所未見的。

邏輯性:影片的娛樂性、價值性、文化性層層遞進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海報

也許是林超賢多部商業片的執導經歷,也許是電影環境的變化。作為一部倡導主流文化又是軍事題材的戰爭影片,《紅海行動》在敘事上可以說非常高明瞭。它一反主流文化電影上來就是道德洗禮,價值輸出的說教模式。它先是滿足大眾“多元化的”審美品味、在緊張、激烈的軍事博弈中,在層層遞進的情節中將影片“戰爭是殘酷”這一主題表現出來,對戰爭的思考,對英雄的崇拜與敬畏,對我方文化自信,則交給觀眾自己。

差異性:沒有超級英雄,沒有超級團隊,沒有不死戰神,讓“真實”更合理。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海報

儘管導演是執導過《證人》、《逆戰》這樣的黑幫類型片,但卻沒有執意的去塑造一個能夠憑一己之力扭轉戰局的超級英雄。以往的主流文化電影中主角都自帶光環,電影畫面總少不了馬革裹屍的慘烈場面,但是犧牲的總是戰友,活下來的總是主角然而這種安排確難以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在這一點上,《紅海行動》無疑是反套路的。影片一開始的基調就是隨時犧牲,影片的主題從最初的殺敵求勝”變成了“求生”,這在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少見,卻更加符合人性,影片更加凸顯了“人本關懷”,展示的是真實的人性,而非高大上的“超級英雄”。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蛟龍小隊英勇奮戰的英姿,他們同樣也會在槍林彈雨中倒下,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英雄情愫,可是在這一切之前,他們首先是軍人,他們的身份要求他們必須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完成任務為首要目標。

文化性:反對對手的行為,但是尊重對手的專業

創業者可借鑑《紅海行動》的那些電影創作方法和思維邏輯

《紅海行動》中的反派人物是一幫“厲害”,難搞的傢伙。這種人物塑造打破了軍事題材電影中常用的“二元對立”結構。中方不再高大上,敵方也非不堪一擊,實力相當的對決極大的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性,也說明了主流文化電影在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上不斷的創新。如果變形金剛是美國戰爭機器的宣傳片,如果黑鷹墜落是美國宣揚意識形態的紀錄片,那麼紅海行動就是中國責任文化的預告片,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影視創作會向世界表達中國文化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