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的儀式感」白衣天使,請讓我來走近你

有一種職業,見證過最多的生離死別,體會過最深的人情冷暖。他們宣誓“生命所繫,性命相托;職責所在,不容推卸”的承諾,他們就是醫生。

你也許見過醫生,認識醫生,但卻不一定了解醫生。醫生是一種職業,但又不僅是一種職業,它的生命力,來自於每一個醫者的醫學人生。

在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走訪了浙大婦院臨床各科室的“大醫生”們——希望這些對話,可以讓你勾勒出一幅真實而又豐滿的婦產科醫院醫生形象。

為什麼選擇了學醫?

其實這個問題會讓人覺得“不好講”,但是對於幾十年前做過的、影響一生的決定,還是不免讓人好奇,會不會有讓人感覺意外或者有趣的理由呢?

婦科腫瘤科,學醫23年,從醫18年

學醫的初心是治病救人。因為我爺爺是上海華山醫院的醫生,他要叫我學醫的。從小對醫學就有接觸,不抵抗,但是報志願那時候說很喜歡吧也沒有。倒是做著之後也喜歡了,能夠把一個病人治好了,自己也很高興。

中醫科,學醫22年,從醫11年

家裡有人是學中醫的,自己也喜歡,算是半繼承半創新吧。

乳腺外科,學醫24年,從醫16年

學醫是因為家裡是有人學醫,最初就是覺得學了醫學可以照顧家裡人。這麼多年下來,還是熱愛這個職業,還是喜歡自己的工作。特別是有的病人能夠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很好,覺得還蠻有成就感的。

婦女保健部,學醫40年,從醫35年

那時候也沒想太多,就覺得自己看病可以方便一點。那時候看病不方便,有個親戚從外地到杭州來看醫生,沒有床位,在地上睡了很長時間才住進病房裡去,覺得很可憐。就想著,做了醫生也能給別人提供方便。

生殖內分泌科,學醫23年,從醫18年

沒有特別的想法,覺得學醫的話,有一門技術,而且可以不斷學習的,感覺是就是有技藝在身了嘛。身邊也有醫生親戚,感覺醫生蠻受人尊敬的。

新生兒科,學醫22年,從醫14年

一直都沒有確定要做什麼,高三那年,填志願的那段時間正好骨折了,就覺得醫生很重要,想學醫,但是後來也沒學成骨科哈哈。

婦科,學醫25年,從醫20年

當時高考的時候老師覺得我特別細心,挺適合當醫生的。我也覺得醫生這個職業挺高尚的,能實實在在地幫病人解決一些問題。那時候不像現在,報志願的時候還可以有職業性格評估什麼的,報志願之前並沒有計劃得特別長遠,不過之後發現學醫真的還挺適合我的,也算是“先有奉獻,再有感情”的。

計劃生育科,學醫21年,從醫16年

當時成績很好,本來是可以保送到環境工程專業的,但是為了學醫放棄了,後來高考報的所有志願都是醫學。要說為什麼想學醫,也是很多原因綜合起來的結果,總而言之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可靠的專業,能夠幫助別人的工作。

日間手術中心,學醫20年,從醫12年

要說實話嗎?高考之後,因為分數太高,選其他專業有點浪費(小編:這就是學霸也有無奈嗎??)。其實當時報志願的時候對醫學是什麼也不太理解,但是我小時候挺多病的,也經常去醫院,我媽說醫院就像是一個廟,我有天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個菩薩。

為什麼選擇了現在的領域?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讀書期間是不分科的,到了醫院之後也要經歷各科室的輪轉。浙大婦院各科室的專家們是怎麼到了今天的專科領域呢?

(小心翼翼地),有個問題可能會有點敏感哈,一般提起婦科,大家一般會先想到女醫生。您作為一個男醫生,為什麼從事了婦科呢?

這個不敏感,很多人都問過了哈哈(笑)。當時是畢業那時候,我綜合考慮了可以做臨床、跟外科相關、選擇多一點這些因素,最後來到了婦產科醫院婦科的。

那您做婦科的時候,有遇到過什麼尷尬嗎?或者是患者有什麼想法?

剛開始的時候會有啊(大笑)~確實是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有句話說嘛,醫生沒有性別之分,只有水平高低。現在我是完全沒有問題了,我的患者現在基本上都是別人推薦或者慕名而來的,也知道我是男醫生。有些直接分到我這裡的患者,檢查會讓女醫生來做,實在介意的話也會讓患者換一個女醫生。

不過您現在的患者主要都是奔著您的名字來的嘛,所以這種情況也非常少了吧~

哈哈哈是的,而且大家現在的觀念也有所轉變了。醫生努力提高技術,患者轉變想法,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畢業之後就分配到婦產科醫院,後來又分配到大計生生殖。一開始還有點怕,但是當時的醫生都對我很好,主任無意中的一句表揚,說我“靈光,肯幹”,就感覺科室很好啊哈哈。後來輪到生殖這邊,覺得創造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就是能夠成為患者的“送子觀音”,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在鼓勵著我們,覺得很有成就感。

大學畢業之後本來是在外科,有一個婦產科的同學邀請我一起考研究生,那時候才工作兩年,也不是特別清楚要做哪方面的外科。因為那時候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別的科都要看好幾本書,婦產科只有一本書,還能看得完哈哈。而且工作的時候做過腹外,覺得做腫瘤方向可能會有優勢。還有一點,是奔著謝幸導師來的。

婦科腫瘤科,學醫26年,從醫21年

當時在婦產科醫院規培的時候印象深刻,感覺醫生們非常好,帶教老師很好,專業知識強,教學也很好;在產科實習,看見小孩子出生的瞬間自己都很激動,所以就選擇了婦產科醫院。那年只招了2個人,能進來也很不容易。在輪崗的過程中,又發現腫瘤這個領域特別有挑戰性,我自己特別感興趣。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可以緩解腫瘤病人的疼痛,延長病人壽命。

研究生讀的是婦產科,那時候導師從德國回來,婦產科和乳腺是在一起的,我就做了乳腺的課題,覺得挺有意思的,也是受到導師的影響。後來正好又碰到招乳腺科的醫生,就做下來了。

從醫這麼多年,

如何理解醫學和自己的專業?

如果說,當年選擇學醫還有些懵懂,有些偶然,那麼這幾十年的醫學之路,又讓他們有什麼新的體會呢?

從事婦科腫瘤領域的工作,要接觸很多癌症病人,心裡會覺得難過嗎?

這個其實還好的。因為婦科腫瘤預後不好的只有卵巢癌嘛,而且我在外科待過,像胃癌啊肺癌啊也見過,所以在婦科腫瘤覺得還可以。而且近些年來一些新的基因治療,靶向治療方法,讓大部分的卵巢癌病人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現在有些病人復發之後,治療方案也比以前豐富,不一定必須接受化療,也可以通過吃藥等手段來控制。

感覺您的心態還是很陽光的。

我自己是陽光的,也會去鼓勵病人。我跟病人說,有的人覺得腫瘤治好了,就再也不要進醫院了,這是不可能的。治療癌症不像治療感冒,就是好或者不好,兩個極端。所以病人要跟醫生站在一個立場上,卵巢癌控制好了,也可以帶病生存,也可以活得好。之前呂衛國院長有個卵巢癌病人,已經活了16年了。所以說還是要意志強大,對生命有信念。

聽得出來,您對婦科腫瘤的未來也很有信心。

是的,雖然現在卵巢癌的很多研究還在迷霧中,我們是在迷霧中探索,但是有一天,卵巢癌也許會跟高血壓、糖尿病這種慢性病一樣,可以通過藥物來控制,病人的壽命也可以很長——說不定哪天卵巢癌就被攻克了也有可能的嘛。

有一陣子,很多病人復發,那時候就會很難過。覺得當時大家都非常努力了,但是病人最終還是復發了,心情會很失落。但是有些時候,看到開刀的病人之後恢復的好,就感覺能夠帶給病人希望,還是非常感動的。之前有一個病人5年了,還來複查,情況也還不錯,就覺得太難得了,為病人頑強的生命力驚歎。

我當年(在北京協和醫院)讀書的時候,是在挺偏僻的一個地方,而且也沒有錢消費,只能讀書。我們學校特別小,學生也不多,就在那麼樣一個地方,天天看著一群像活字典一樣的醫生,外面的吸引力那麼大,但是他們能鑽進去,幾年如一日,自己也挺感動的。也是受這些老師們的影響吧,就想弄明白專業是怎麼回事,感受到這個學科的吸引力。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很多學生的家境不太好,他們出於自己的身份,要把病看好。你能感受到那種對生命的敬畏,是很樸實的。

醫學是一門傳承的事業,要手把手地教下去,以後才能有更多大師,大家以後才不至於沒有病看,所以學醫,做人,會有這麼個執念。這麼多年來,心裡也受到過一些衝擊,但是不管外部的環境怎麼樣吧,希望還在乾的人有良心,因為這真的是一個良心活。

覺得做乳腺真的很有意義。從醫這麼多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是逐年升高,國內的增長速度也很快。感覺乳腺癌離大家的生活真的很近,真的需要很好的去投入。現在的環境,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飲食等等,都會對乳腺癌發病有影響。乳腺對於女性來說真的非常重要,是需要迫切解決的。

麻醉科,學醫20年,從醫12年

我老爸原來是軍醫,也是做麻醉的,後來考研究生,陰差陽錯最後居然也學了麻醉。原來聽老爸說麻醉醫生很辛苦,擔的責任很大,而且是默默無聞的。他本來並不建議我學麻醉的,但是心裡總還是好奇老爸原來學過的專業是什麼樣的。後來自己做了麻醉醫生,發現還真是跟老爸說的一樣哈哈。

中華民族幾千年,西醫進入中國才200多年,原來的中國人都是依靠中醫的。中醫婦科本身又是一個全週期的,講究整體觀和辯證觀,個體和整體結合,有它的優勢;但是中醫又帶有主觀性,所以也需要結合西醫。國家現在也在提倡中醫藥現代化,在中醫繼承前提下,創新性體現出來,推向國際,是以後未來的方向。

有一個小孩子我印象很深的,因為當時胎齡25周以下的孩子,一般都是要放棄了,但是那個孩子出生第二天凌晨剛好到25周,家屬搶救的意願非常強烈,後來也很配合,所以我們也是在努力。這個孩子當時的治療過程非常艱辛,早產兒會有的毛病全都有,像肺出血,反覆胃炎,感染,很多很多,後來又做了很多康復訓練,治療的過程非常非常困難。這個孩子在當時的重症監護室是胎齡非常小的,也是真正搶救得很成功的一個。現在都是完全正常的,已經上幼兒園了,很聰明也很漂亮。

你從事的專科領域,

有哪些“誤會”?

麻醉科就是給人“打麻藥的”,計生科就是“打胎科”……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很多人對麻醉醫生不夠了解,覺得我們只是在手術的時候實施一下麻醉。其實麻醉科的工作很重要,現在有“麻醉與圍手術科”這種方向,因為麻醉科醫生會參與病人的術前干預、術後鎮痛,病人出現術後併發症,四肢麻木、嘔吐這種情況,麻醉醫生也會參與進去,這些都不止是在手術室裡完成的工作。

目前麻醉科醫生比較緊缺,需求大,所以在高工作強度下,之前也出現過麻醉醫生猝死的案例。但是我覺得在未來的幾年裡,隨著大家對麻醉專業的重視,“麻醉與圍手術科”真正建立起來,麻醉科醫生獲得更多的認同感,那麼這個行業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

大家對計劃生育科不夠了解,總覺得計劃生育就是讓別人不要生,這個概念是不對的。計劃生育包括三個部分:生育,就是要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育,不是說不讓她生,而是讓她想生的時候有生育能力;節育,就是不想生的時候不生,胎兒有問題的時候提供終止妊娠的幫助,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孕方法的提供;不育,減少因為計劃生育相關手術而帶來的不孕不育,並且及時診斷髮現,幫助患者儘早到生殖科室接受治療。尤其是避孕這方面的,比如說產科,你生孩子就一定得去,婦科腫瘤,你平時注意了也不能說就一定不會得,但是非計劃內懷孕這個,只要你掌握知識,把避孕工作做好,是完全可以避免流產的。

那如果大家避孕都做好了,計劃生育科會不會沒有人來就醫了呢?

醫院不應該是靠病人生病來運行的,預防問題比解決問題需要更多的精力,更有價值,對病人更好。不是說病人生病了,來治療,才叫做醫學,有句話叫“大醫治未病”,像我們現在強調流產前關愛,前面的工作更重要。如果能夠有知識,避免意外懷孕,對女性本人,對醫療資源來說,都是有幫助的。計劃生育涉及的人群非常廣,跟每個女性都是相關的,真正影響到每個家庭的幸福。

如果從事醫學之外的專業,

你會選擇什麼?

雖然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但是想想還是可以的嘛~在跟醫生們的聊天中,每一位醫生都說,自己的工作雖然也有辛苦和心酸,但還是很喜歡做醫生,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不過……如果不做醫生,或者是不能做醫生,你能猜到,被他們選擇最多的職業是什麼嗎?

想做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師,我還對考古、歷史這些方面很感興趣,文物鑑賞啊這種。當生計的話,就是土木這塊的工程師吧。

學醫22年,從醫11年

這個嘛……可能會去做一個寫詞的。大學的時候還得過遼寧省大學生原創歌曲比賽作詞一等獎,唱歌也得過兩次省裡的三等獎。現在太忙了,沒時間寫歌了。

我當時文科還是不錯的,可能會去學習語言吧。其實醫生也是要有語言能力的,溝通很重要,要能把想法跟病人說清楚。

不學醫的話,會當老師或者警察、律師,想做一份熱血的工作,可以從幫助別人中獲得成就感。

做老師,覺得比較適合女性。

想當老師。因為做醫生很辛苦,平時休息的時間很少,所以特別羨慕老師有寒暑假。而且醫生治的是身體,教師是對孩子們的精神起到引領作用的。

這個問題沒想過。做醫生苦也是苦的,累也是累的,特別是重症,但是搶救回來以後的滿足感是不能比的。而且醫學生的職業道路一般都是越走越窄,也不大可能轉行的。

沒有接觸過別的職業,對醫生很喜歡。其實不管哪個職業都有它的優缺點,想要全身心投入把它做好,也要喜歡才可以。

「医师节的仪式感」白衣天使,请让我来走近你

編後記:在訪問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成就感”。確實,醫生是跟生命距離最近的職業之一,希望讀到這裡的你,能對醫生這兩個字,有更深一點的理解。

醫海漫漫,赤誠為舟,在第一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向每一位勤奮耕耘的醫者致敬,以生命的名義,為醫患和諧共同努力。

監製:孫美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