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成功是因爲你足夠好?

夢想遍地開花的年代,我們總是用成敗來衡量結果的好壞。

成功了,我們會喜歡能幹的自己,會更容易接納自己;失敗了,我們會對自己失望,害怕被別人恥笑,裹足不前。可是,也有人,不僅不能接受失敗,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成功。

“竟然拿下了這麼大的案子,太厲害了吧你!”

“可能因為我昨天轉了錦鯉。”

面對成功的退卻,不是謙虛,是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做到了,畢竟已經做好面對失敗的準備。

不能面對失敗,是人之常情,但是為什麼我們要為自己的成功找藉口,彷彿自己不應得呢?

你總是不相信自己能成功

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成功是因為你足夠好?

其實,影響我們的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 能力

  • 努力

  • 任務難度

  • 運氣

能力和努力屬於個人內部的因素,任務難度和運氣屬於外部因素。

一個來訪者小A說,自己從小到大,做什麼事都以失敗告終,讀書的時候,成績不好,父母一直罵,但不見好。勉強大學畢業,找工作找了一年多,各種求職被拒。找不到女朋友,不知道怎麼和女孩子相處。

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他覺得這是自己灰暗人生中撞的大運,可是幾個月後,還是被辭退了。他一下子覺得前途無亮了,自己就是個最沒用的loser,不知道為什麼別人的人生就能那麼順利,而自己就這麼無能。

歸因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需要,指的是通過行為的成敗來總結行為的結果的原因。而小A就把找到工作歸因為撞了大運,把學業、事業不順歸因為自己太過無能。

我都已經做好“二戰”的準備了,可是竟然考上研了,真是一邊幸運一邊惶恐。

我長這麼大,所獲得的,好像都是因為運氣。

這一年一直不順,大概是好運已經用光了,認了。

這種消極的歸因方式,讓我們迫使自己一直處於被負面情緒束縛的狀態,不認可自己的所得,沒有動力去爭取成功,反而坦然面對失敗

當我們成功的時候找外部的原因,失敗的時候找內部的理由,只會造成對自我的一種打擊,那為什麼我們要這樣作繭自縛呢?

不相信,是因為自卑

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成功是因為你足夠好?

阿德勒提到,當一個人面對自己無法很好應付的問題時,感覺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卑情結就會出現

前面的小A的心態,就是一種自卑心態:他對自己的處事能力評價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認為所有人都比自己好,在行動上喪失了努力的依據,頗有些放任自流的意思。

在“佛系”這個詞出來之前,很多人就已經生活的很“佛”了:如果這次能成功就更好了,但是失敗也沒什麼。他們已經把失敗歸為自己的常態,而麻痺自己與失敗和平共處。這也是一種自卑。

自卑的淺層認識是感覺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認識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缺乏自信心。自卑的人往往是這樣的:

  • 對成功的人羨慕嫉妒恨,看不到自己也有優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問題首先對自己說“我不行”“我已經做好失敗的準備了”。

  • 不自覺地和別人做比較,對自己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比如“別人成功了,就說明別人的能力強,自己成功了,只是自己運氣好而已;別人失敗了,就說明別人運氣不好,自己失敗了,就等於自己沒有能力。”

  • 承受不了挫折和打擊,一旦失敗,首先會產生強烈的自責,比如“我怎麼老是犯同一個錯誤”“我怎麼總是這麼沒用”。

  • 無法接受來自於外界的批評,為了避免在別人面前出醜,會在別人面前壓抑自己的表現。

  • 害怕別人知道自己自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有很強的心理壓力,害怕被取笑,所以會盡可能避免社交

    ,出現逃避行為。但越逃避,問題越嚴重。

可見,自卑對一個人的自我限制是全方位的,一件小事可能讓一個人的情緒低落,一個小的挫折都讓一個人難以承受

自卑卻能讓你變得更好

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成功是因為你足夠好?

自卑會摧毀一個人,也能塑造一個人。自卑是每個人在追求價值和完美的人生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反應,不能完全消除。

既然不能完全消除自卑感,就會相應地有補償心理補償心理會促使我們追求優越,讓自己變得更好,做事情追求更完善和完美,儘量接近理想。

在體驗到一次成功後,面對別人的成功,我們會重新產生自卑感,自卑又會進一步驅使我們更加努力,再度追求成功。所以,自卑不能被完全消除,但換一個角度,卻能讓我們變得更好。

卡耐基說:你應堅信,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應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力,你和我都具有這樣的潛能。

當我們無視自己的潛能,不對自己的優勢加以利用,用運氣來歸結成敗原因的時候,正是我們掉進不自信的陷阱,讓悲觀和消極統治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時候。

運氣只是陪襯,努力讓你篤定

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成功是因為你足夠好?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所以我們要學會採取一些行動來緩解緊張焦慮,如果處境不能改變,就無法忍受時不時作怪的自卑情結。

  • 不要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

    ,避免越比越洩氣,產生自卑感,自信不是靠比出來的,而是靠給自己公正的對待、真正認可自己才能建立起來的。

一個內心豐富的人是不需要和別人比較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只是你自己,以前沒有人像你,以後也不會有人像你,你也不需要像其他任何人,只要去看,不要比較。

  • 對待失敗要有淡定的態度。每一個人受自己的知識、經驗的侷限,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打擊、遇到失敗是很普遍的現象,總在幻想凡事一帆風順是不現實的。失敗多次就是成功之母,那麼自信也是由自卑轉化而來。

  • 做任何事都要有積極的思維,多做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我可以做到!”“我已經準備這麼久了,這次可以的!”,充滿信心的自我暗示,能有效地解除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執念

  • 內部的因素才是保證成功的力量,運氣只是陪襯,越用心做事,越努力付出,成功的機率就越大。可以說,如果怨天尤人,做事情不抱期望,不但等不到成功光臨,連運氣也會趕跑。

一個80後創業者,提到在他剛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不斷被拒,幾天跑下來,沒有一家公司要他。他沒有氣餒,而是在這些碰壁中找經驗,口才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自信讓他變得更篤定,努力讓他變得更自信

有很多人羨慕他的運氣好,他心裡卻十分清楚,他之所以創業成功,並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努力,這些付出給了他自信和底氣,相信自己的付出能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

讓能力來檢驗我們的夢想,不再把失敗視作理所當然,而把成功當成偶然。

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有人看到,你的每一次掙扎,都是夜空中的星光,有的地方,只有你能抵達,總有一片海,等著你去乘風破浪。

北大心理學專業,知乎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諮詢師,中國白絲帶志願者,諮詢領域:婚姻家庭、婚外情、個人困惑、性心理、家庭暴力。個人公眾號:tiangexia2016,知乎ID:甜閣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