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位於兗州區九一醫院西北角,碑誌上刻寫著“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碉堡,兗州縣人民政府,1984年8月公佈。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2、位於兗州區九一院東北角環泗河公路邊東,紅磚混凝土結構,石基,圓柱形,目前高約7米,牆厚0.63米,上下三層。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3、位於兗州區九一院東南角環泗河路東,該碉堡北,有碑誌: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三八年一月四日,丁丑年臘月初三,日軍侵佔兗州(始建營房碉堡)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4、位於懷安縣柴溝堡鎮南7.5千米處的南洋河水閘屯大橋(舊橋為日軍建)兩側。據《懷安縣誌》、《懷安縣交通志》記載,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懷安後,為了侵略和掠奪的需要,於1941年在水閘屯村西北的南洋河上,建了半永久性橋,為了抵抗我抗日軍民的進攻,修建了兩座護橋碉堡。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5、位於湖北省沙洋縣漢江邊,碉堡有5面牆,每面牆寬約2米,厚約30釐米,牆體由混凝土構築而成,非常牢固。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6、位於河北省邢臺縣的五四街,建於日軍佔領邢臺初期的1938年,碉堡高約3米,圓柱形,水泥圓頂,磚、磚混水泥砌成,圍牆的四周鑿有近10個大小不一、用來瞭望與射擊的“槍眼”。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7、位於青島閩江路401醫院東南角,碉堡整體由花崗岩砌成,槍眼已經被水泥和磚頭封死。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8、位於牡丹江市東寧縣三岔口鎮泡子沿村北部。1934—1945年間,日軍在此修建碉堡一座。碉堡為半地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平面呈長方形,圓弧頂,東西長7米、南北寬5米、外高4米、壁厚1米,佔地面積35平方米。四面皆有射擊孔,北側有出入口。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9、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街道倉屋榜村,碉堡建於1941年,該碉堡呈不規則形狀,牆體用水泥混凝土製成,足有50CM厚,高約1.5米,寬兩米,長5米,在碉堡四周分佈著6個內窄外寬的機槍孔。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0、位於湖北省監利縣白螺鎮,建於1940年,修建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日軍在白螺修建的飛機場。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1、位於廣州市轄區增城市中新鎮燕崗橋邊,鋼筋水泥二層建築,右邊為堡,左邊為柱狀望樓。建於1939年。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2、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盧溝橋附近。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3、位於杭州艮山門,建於20世紀30年代。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14、位於雲南省西部保山市龍陵城區東卡抗戰文化廣場內,1944年11月初我遠征軍圍攻龍陵時被摧毀3座,現僅存一座。碉堡用鋼筋水泥澆鑄成六邊形,佔地面積10平方米、高1.8米、壁厚0.2米

抗戰時期遺留下的日軍碉堡,雖然礙眼,但必須留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