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從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相對博士論文而言,我更喜歡看博士論文後記,因為論文後記承載著博士生過往的生命歷程與人生情感,更多是一種生活回顧與情感體驗,不論是對過去的回憶、對現在的把握,還是對未來的憧憬,所經歷的一切,在博士論文答辯通過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生因為奮鬥而變的更為完整和圓滿。

其實,早在2014年考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的時候,我就想好了論文後記寫我的個人教育生活史,來回顧一下我特殊的教育歷程和失去的青春。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我經歷了我國多種類型的學歷教育,高考失敗後,我先後經歷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專升本、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博士生入學考試,從一名自考生、成考生成長為一名統招士生、博士生的奮鬥歷程。借博士論文後記這次機會,也給自己的教育生活史來個回顧,以紀念我失去的那些年奮鬥的青春歲月。此時此刻,書寫我的教育史,自然也把我帶回了昔日的回憶,內心洶湧澎湃,不禁發出感慨:一路走來,辛酸幾何?

小學與初中

回首往事,雖然已有三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但“厲兵秣馬”的歲月,多少深夜無眠的日子,一切點滴的榮辱皆似眼前。自幼生活在農村的我,天真的認為世界到處都是一樣,初中之前,我跟隨爺爺奶奶,不知不覺就做了十多年的“留守兒童”,在鄉下讀完小學後,我跟隨打工外出的父母,又一次地做了多年的“流動兒童”。留守期間,也是我的小學時期,大部分的生活在鄉下,在我的印象中還是非常快樂的,因為可以去田野去聆聽野花說話,去陪蒲公英飛舞,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河邊捉魚摸蝦,雖然弄得像個泥人似的,但是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在小學,學會了很多遊戲,有“唱兒歌”、“畫丁老頭”、“抽陀螺”、“扔沙包”、“丟手絹”、“滾鐵環”、“吹泡泡”、“打水仗”、“跳皮筋”、“攻城”、“鬥雞”、“拉馬”“方寶”……一個個鏡頭,一個個片段,記憶中模糊而又清晰。在流動兒童期間,沉重的學業把我那弱小的身軀壓的“疲憊不堪”,我的童年不得不淪為中考所驅使,我一直認為基礎教育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應該是個“春天”,而我所經歷初中教育得卻始終是被沉重的“寒氣”所侵蝕的“冬天”。於是,誕生了我做一名老師的夢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現狀。記得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說,當時也不知“靈魂工程師”具體為何意,只知道是很“偉大”的意思,於是,從孩童時期就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教師,做學生“靈魂的工程師”。

高考失敗

上高中後,我回到家鄉安徽的一所縣城讀書,縣中老師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們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很有威嚴,我很怕老師,特別害怕老師叫我回答問題,因為回答不出就要站著。高中的日子,給我的感覺就是每天有上不完的課,做不完的題,甚是枯燥乏味。在這種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這種“銀行儲蓄式”的教育方式下學習了三年,三年中,我也沒有很好地感受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意蘊。高中三年,雖然經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但是在2003年的高考,還是發揮失常,最後被錄取到三本院校,當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發現學費高達15000元,對於家境貧寒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偶爾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了華東師範大學自學考試招生的消息,於是我放棄了這所三本院校,置身一人,來到了華東師範大學,一所專門以培養教師而聞名全國的師範類院校,開始了自學考試的生活,雖然一直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習,但是我對自己的“自考生”身份是非常清楚的,也在哪個時候,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以最快速度拿到自考本科畢業證書,考上統招的研究生,才能徹底改變我的身份和命運,只有這樣,我才能拿到通往教師之路的車票,才能踏上了通向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路,我想這個過程註定風雨兼程,但是我依然深信不疑。

大學生活:自考+成考

在大學生活中,我用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普通大學生四年才能完成的任務。我的目標很明確,要在三年內參加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為此,我先後拿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自學考試專科文憑、安徽師範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學考試本科文憑,法學學士學位;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文憑,教育學學士學位。在自學考試的過程中,有一事情是讓我非常感動的,安慶自考辦主任高老師得知我從上海一個人來去安慶參加自學考試,對我非常關注,我對他說了我要在一年內考完本科的課程,然後拿自學考試的文憑參加全國碩士生入學考試,他非常驚訝,並被我的精神所感動,他對我說,你不需要專門為拿準考證再多跑一趟,我幫你保管,你只需要提前一天來自考辦找我領取就好,還特意留給了我他的手機號碼,在當時,我的內心深處是非常感動的,畢竟我和高老師素不相識。我也希望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第一次自考,我報考了4門課程,買了4本專業課本就回到了上海,當時沒有任何參考資料,一切都在摸索中,第一次考試就讓我大為意外,我竟然4門考試都沒有通過,我覺得愧對高老師,同時也驚醒了自己。安徽半年四次自考機會,我還有3次機會,接下來的3次考試,我每次報考4門課程,都全部通過,最終在半年之內通過了本科的12門課程,離我的目標以及不遠了,接下來就剩本科畢業論文,當時安徽師範大學的一位博士生指導我的畢業論文,劉博士的一句話,就如“箴言”一般,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至今也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寫論文,不是做論述題”,可見,當時我的論文水平之差,令人汗顏,後來在劉博士的指導下,不斷地修改,最終通過了本科畢業論文答辯,順利拿到了自學考試的本科證書。這個證書對我而言,太重要了,它是我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資格”,也就是說,通過在安徽安慶一年的自學考試,我順利拿到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准考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個畢業證書是自考辦的高老師給我郵寄到上海的,還特意給我付了郵費,高老師也是我人生路上的貴人。

記得考研成績出來的時候,我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吧,緊張的輸入准考證,映入眼簾的是專業排名第一,在得知自己專業第一的情況下,我激動萬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路狂奔到宿舍的,用IC卡第一時間給父母打了電話,告訴他們這個喜訊。後來,就去中山大學參加複試,也順利地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錄取,這個時候,我在華東師範大學讀的夜大學還沒有畢業,我用了三年時間,走了一條和普通高校學生不一樣的道路,和我一起高考的同學,當他們在“大四”讀書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準備研究生生活了。這3年,確實非常不容易,我沒有考上大學,沒有感受過大學的集體生活,也沒有談過戀愛,但是,我的感受是我讀了“六年的高中”,我的大學生活就如我的高中生活一樣,每天都是全力以赴,上帝是公平的,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沒有經歷完整的大學生活是我一生的遺憾,但是,上帝也同樣給予了我很多,讓我學會了“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精神,我學到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的能力,讓我學會了堅持和自律,逐漸形成了“唯有奮鬥才有力量,唯有自律才有自由”的人生信條,這也為我後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也讓我一生受益。

研究生生活

終於迎來了讓我驕傲的一天,2007年9月,我只身一人來到了中山大學,我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統招生,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開始了一個新的人生起點。在攻讀碩士階段,我偶遇了我人生中的幾位“重要他人”。首先,感恩遇到對我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教育學者馮增俊教授,有幸被馮教授收入門下,正式開始了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馮老師從一開始就教我教育人種志的研究方法,親自為我聯繫田野,開始了我的質性研究生涯。受馮老師影響,我對教育科研產生了較大的熱情,也是在馮老師的影響下,我把自己未來的定位為“理論與實踐的融通者”。所以,我畢業的時候,沒有去高校工作,而是堅守一線的教學實踐,並攻讀“教育博士”,就是要實現這一教育理想。其次,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幸運的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偶遇新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我,成為影響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成為我一生為之奮鬥的追求。新教育人朱永新教授、李慶明校長等學者都成為我教育路上的“重要他人”,新教育,成為改變我人生的重要力量,我也加入到充滿“烏托邦式”教育理想的新教育團隊中去。

研究生畢業後,原本是想考華東師範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由於家庭的原因,母親在我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出了交通事故,為此,我做出了暫時停止攻讀博士的決定,在當時,我總是對自己說,即使放棄讀博,我想我會在基礎教育的實踐中,一邊教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決不會停止對閱讀、對思考的追求,做一個具有終身學習理念的教育實踐者。碩士畢業,意味著我學生時代的這一段人生歷練的結束,而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種開始,開始我人生新的起跑,開始了我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到專家型教師的理想追求。憶當年,心繫教育情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著名高等學府中山大學,現在卻不得不選擇了離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教育情結將會永生相伴。

初為人師

2009年10月,心懷“教育之理想”與“理想之教育”的我,來到了W市唯一的工讀學校——M學校任教,成為了一名工讀教師,M學校是對行為偏差以及輕度違法犯罪的未成年學生進行教育和挽救的專門學校,是“問題少年”的集中地,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進過派出所了,而打架、鬥毆、勒索、搶劫、曠課、擾亂課堂紀律、離家出走、頂撞老師和父母對他們而言,更是家常便飯。追憶往昔,第一次踏進學校的畫面還歷歷在目,整潔得讓人覺得冷清的宿舍,鋪得異常整齊的“床鋪”,有條有理的“衣櫃”和“擺物架”,一種無法言語的感情,在心裡蔓延,於是,我決定留在這裡,留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去追尋工讀教育的“文化性格”,幫助這群孩子“尋找回來的世界”,激發他們身上潛在的向上意志,為他們重塑自我,迴歸主流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眾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用他們的行動和一生詮釋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樣一個命題,愛學生,如何去愛?在我看來,首先要懂得去尊重學生,沒有尊重,就沒有愛,在某種程度上說,尊重比愛更重要。我的學生都是行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工讀生”,在教育轉化他們的過程中,我覺得愛、尊重、賞識、公平和信任,這幾個“關鍵詞”是教育轉化的關鍵。作為一名工讀教師,更是需要一種“大愛”,這種大愛中包含著不同的內涵,既有滲透父親般一言一行總關情的“嚴厲之愛”,也有母親般的“溫情之愛”,承擔了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職責,從飲食起居到大小便無一不在操心之列,很多細微周到之處確實如同自己的母親,是良師,亦是益友,24 小時的寄宿式教育、陪伴式教育讓我和學生彼此之間有了更多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就如一隻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圍著這群孩子轉,生活在不斷的在重複和被重複中度過,這種不斷重複和被重複孕育了對學生點滴的行為養成教育和規範訓練。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所以,工讀教師的言傳身教、責任心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學生的教育轉化效果,也許不經意間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和一個堅實的擁抱,就能喚醒了一個“沉睡的靈魂”,撫慰孩子幼小的心靈。

明確定位,守護“問題孩子”

還記得2011年9月教師節期間,接受了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月刊》雜誌接受程編輯的採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程編輯當時首先詢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何來到工讀學校?我想了下,回答說:來到工讀學校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偶然”,但是這種“偶然”中,其實包含著“必然”,因為我是學教育的,我的夢想在教育裡面,我一直在追隨,從未遠離。在中山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當我們班級大部分人把未來工作鎖定在高等教育的時候,我的目標始終沒有遠離過基礎教育,因為我更喜歡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基礎教育的教學與研究。我更喜歡中小學,因為我覺得教育和研究兒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至於來到工讀學校,其實,我更相信是一種“緣分”,相比普通學校而言,工讀學校的孩子更需要優秀教師的“教育與守護”,更需要優化環境的“侵蝕與薰陶”,更需要優質教育的“教化與濡染”,我覺得這非常符合我的“專業定位”和“文化性格”。

工作這8年,我時常在想,我們這裡其實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穫。“我們不是農民,是工讀老師,卻同樣是一個播種者,不是把穀子撒進泥土,卻把它撒在孩子們的心裡。於是,這8年來,我捧著一顆心來,大部分時間沉浸在學校裡面,以校為家,就如S校長所言,“學校從此又多了一名守護神”,就這樣靜靜的上課、改作業、守護學生活動、沖洗、自習和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守望著這群“懸崖邊上的孩子”。有遇到突發事件的緊張與困惑,也有創造性地診斷各種“疑難雜症”的喜悅與幸福,有賽場上揮汗如雨的激情相擁,也有獨守教室的孤單心情,總之,有歡樂也有惆悵,有失意,也有詩意。

作為一名工讀教師,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者”,更多是一名“守護者”,在工讀學校的日子裡,在時常在記錄,記錄孩子們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我在感受,感受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我在關注,關注孩子們在困境中的堅持與堅強,我在守護,守護這群頑童、無知卻依舊不失純真的孩子,做麥田的守望者。其實我更喜歡“守望者”,源於塞林格的名著《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的心境是寧靜的,在燈紅酒綠,天空和大地被擁擠的高樓所遮蔽的繁華而喧囂的W市,每當夜幕降臨,M學校早已沉浸在一片寧靜之中。只剩下那些懷著憂慮之心的工讀教師依舊在守望著大地、守望著星空、守望者這些需要幫助尋找回來之路的工讀生。守望讓我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虔誠地守護著心中的那一片寧靜的“都市田園”,安靜的守護在孩子身邊,在這樣的一片天空下“安身立命”。在守望這些孩子的日子裡,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那是孩子們們的點滴進步;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負重前進,那是孩子的點滴改變;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忘記工讀學校那貧瘠、封閉、甚至孤寂的土壤,那是孩子們純真笑容。我一直深信,孩子會因為我們的努力、付出和教育,這群曾經違法亂紀,讓父母和老師傷透了心的孩子們,開始懂得了思考、懂得了感恩、懂得了欣賞生活中的美好。

博士生活

我的博士生活,雖然4年時間,但是真正的脫產學習的時間只有半年,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裡面我就認識到了讀博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覺、自律、自強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是充滿失意和詩意的。所以,從博士生活開始,我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在半年時間裡面完成學校規定的小論文任務,並且確定博士論文的選題。在這樣的目標驅動下,我讀書就更有針對性了,發表文章的過程激發了個人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我失意的時候,每當接到編輯論文被錄用或者被修改時,這個時候的我總是像打了“雞血”似的,總會覺得還是多付出一點,才會更幸福一點,就這樣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一篇篇文章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一年脫產後,我就回到了W市,回到了工作單位,開始了繁忙的工作,但是,僅僅是這短短的半年時間,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如何讀書和寫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更為理性的認識。在一邊全職工作,一邊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苦讀中,我先後在《中國教育學刊》、《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等各級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2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被《光明日報》觀點轉載,1篇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主持完成了2項省級課題,還公費出版了新世紀中國工讀教育領域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中國工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34萬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長。

成為研究型教師

從2010年2月入職以來,我一直戰鬥在“工讀學校”的第一線,擔任日常的教育教學和24小時的管教執勤工作,在這8年時間裡,我堅守師大“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校訓,使自己無愧於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成績是相當令人滿意,輔導的工讀生大部分剛入校時候的從幾分、十幾分,上升到60多分的大有人在,有個別學生還考入了普通中學,這在工讀教育界是比較少有的。很多工讀生,他們的學習基礎很差,有的甚至只有小學這樣的層次,即使這樣,面對這樣的群體,我沒有放棄任何一位學生,而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對我來說,只要他們取得點滴的進步,我都會為他們感到驕傲,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成功學”。

正如雷夫在《第56號教室得奇蹟》裡說道“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並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作為一名工讀教師,更需要“修煉內功”,我的內心深處還時刻提醒著我,要加強對這些領域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矯治的方法和路徑。我也深知作為一名工讀教師要有一份在貧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懷,更應該有份紮根大地的堅實雙腳,一如鄉人,安之若素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穿行於阡陌之間,進行“草根式”的工作,從事“田野式”的研究。為此,在日常的管教執勤中,我就有目的的記錄一線的教育素材,感觸教育現象,反思教育觀念,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寫出感想、故事、形成隨筆,在實踐過程中我重視對各種類型學生進行研究,系統分析了品行不良學生、人際關係障礙學生、沉溺於網絡遊戲、攻擊性行為學生、離異家庭學生、情緒障礙學生等幾十種類型的個案,大部分個案已經公開發表並準備公開出版,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此外,我也積極投身到工讀教育研究中去,積極主動地瞭解我國工讀教育60年來的發展軌跡和國內外關於工讀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一批工讀教育研究成果就這樣先後公開發表。在這8年的時間內,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先後在省級及以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多次受到各級媒體和雜誌的專訪,短短的8年時間,從一位新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教育人生,且行且珍惜

作為一名工讀教師,這8年來,成長了很多,作為一個教育人,有一些個人體會,視為分享。首先,最重要的體會就是,生活是最重要的。因為經歷許多之後,才明白“生活”的本質還是“生活”,上帝是公平的,賦予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如何讓這一天“有意義”,我覺得就是幸福的事情。其次,體驗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艱難性,我非常珍惜30—40歲的這一個過程,覺得這個過程是自己能否有作為,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過程,我很珍惜,不想荒廢,但是,面對現實,我會積累實力,更會竭力改變;第三,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作為教師不但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教師不可“無禮”,對待教育,且行且珍惜;第四,要享受“受教育”的過程,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須有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術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把教書、讀書、思考、寫作作為生活的常態。第五,盡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深入思考,持久地研究“一個主題”,過一種“有閱讀”的生活,最大程度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可以通過講課、博客、報告、講座、論文發表、著書立說等形式來發出自己的觀點和聲音。

感恩生命中的貴人

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一直在用他那帶著體溫和血汗的每一分錢供我讀書,用那孱弱的肩膀為我撐起一片寧靜的天空,含辛茹苦養育並培養了我這麼多年。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嚴謹的治學風範、溫和的待人處事性格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從入門開始就給了我諄諄教導和無私關懷,不僅僅教授我學術訓練,更重要的是對我傳遞對生活的理解和做人的道理,老師對我同樣報有殷殷期望,希望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自強不息,提高學術修養,按時畢業。為此,從博士論文的選題、開題、田野調查、論文寫作和論文修改的整個過程,導師都給予了悉心的指導,每當我遇到困難,總是第一時間打電話向老師請教,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幫我理順在田野調查和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正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無私關懷下,我的博士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我的學術水平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感謝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在授課、開題和預答辯給予的專業指導。感謝我的博士同學在博士學習過程中給予的專業指導和日常照顧。感謝W市M學校的同事和學生,在訪談中毫無保留地回答我的問題,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訪談資料,為論文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篇博士論文的誕生。感謝我的妻子,在生活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依然一直陪在我的身邊,無怨無悔,給我情感的守護和學業上的支持,給了我一種完整的家庭生活。感謝女兒,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最後,作為農村的孩子,我知道我很多時候活在家人的期望中,因為我知道,我承載著你們的希望。在這裡,我答應你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我今天的承諾,用這篇博士畢業論文後記來作證。

美好的期許

我始終覺得教書育人是一種浪漫的事業,作為一名工讀教師,即使環境差強人意,但是,只要我的心中有學生、有理想、有目標,我就有前行的動力,要做一名文化型教師,一名研究型教師,甚至是一名學者型教師,帶著夢想上路,工作中就更加有激情,也會更幸福。通過工作這8年的切身體驗和不斷總結,我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背靠文化遺產,追尋文化性格;好好學習,天天向下,直面教育現實,守護問題學生”。身體力行,身心交融地在田野中追尋工讀教育的“文化性格”。最後,在這裡,我引用我很喜歡的海德格爾《詩人思想家》中的幾句詩句(略加修改)來鞭策並祝福自己。

命運召喚,

我必毅然上路,遠行,前行不息,

無須遲疑和退避,

健行於寂寥的小徑,

朝暾漸朗,攀上群山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