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片断赏析

清末民初书法家张祖翼说:“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梁启超说:“《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

前者说几百年临摹汉碑者多,竟无人能将《石门颂》学到家,体味到它的真谛;后者说石门的颂铭笔意多相近,一是以草作隶,一为以草作楷。对于前者,可理解为对之难以很好把握,盖因《石门颂》巧多于拙,寓无穷变化于其中,对于浅尝辄止者自然如眼前高山、脚下深海。那么《石门颂》书风究竟如何理解?汉代摩崖如何定位呢?

汉代碑碣大多规整,有纵有横,甚至书刻时还有界栏。汉代摩崖与碑碣一样,同属石刻,但它变化较大,风格多样,如建宁四年(171)《西狭颂》,篆书题额,正文虽无界栏,但纵横成行,似有一张无形的界格,即便小字书题名也如出一辙,十分严守这种法度。漫漶殊甚的熹平三年(174)《耿勋碑》,长期裸露野外,久经风吹雨淋,但仍可看出它的规整。今残缺不全的建宁五年(172)《郙阁颂》,左上角有数道纤绳痕迹,但纵横有行,布局齐整,连南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摩崖也完全忠实于原刻。这些摩崖均刻于山崖间,也像碑碣那样有择石打磨等工序。

《石门颂》亦是如此,从试刻“惟”字、改刻“南安”为“武阳”及其左上方小圆圈标识等,更可看出当时书刻的程序。

“惟”字右二横笔之右确连一石花,但它较小且平整。由于二横笔与竖笔间石面较低,且笔画中低,所以拓片所见一横笔尾端微微向上挑起。从摩崖看,这一横笔为直笔,并不存在挑起,与后来“燕不双飞”也相吻合。


《石门颂》片断赏析

摩崖


《石门颂》片断赏析

旧拓


《石门颂》片断赏析

新拓


《石门颂》片断赏析

摩崖


《石门颂》片断赏析

拓片

试刻“惟”字

但《石门颂》书刻者面对着石门洞高度仅三四米、崖面为弧形的环境,面对着起起伏伏的崖面,精心布局,因地制宜,因势而精心书刻。从全篇布局上看,第1、2行规整,但越往后越率性恣肆,愈加舒畅伸展,到颂扬王升的后面几行,更打破常规抒意为之。再看颂扬杨孟文的部分,摩崖上方第1-3字尚可规整,但基本上从第3字开始,又随意、率性而不失法度地书刻,各行间显得错落有致,飘逸洒脱。《石门颂》整个布局前紧后放,而个别行列则尤见情趣,如第13行末从“春宣圣恩”的“恩”字起,至“秋贬若霜”的“若”止,其横笔的一波三折、捺笔及“心”字,颇类简牍笔法,寓无穷变化于其中。再如,第4行“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诸字的横笔,也很有韵味。所以祝嘉说:“《石门》变化很大,所以常以斜为正,大小也有参差,越到后面,越不拘束。”这是善写隶书者的高境界,也可看出《石门颂》书刻者达到了隶书的至境。

这里再举大家熟知的几个字:“高祖受命”的“命”、“世世叹诵”的“诵”、“王升”的“升”之垂笔拉长,与其说是“此三字在书者心目中,有一种极为神圣的特定涵义”,还不如说书刻者十分谙熟简牍的书风,面对起伏较大的崖面,少了些许庙堂气息,顺势书之的结果,是无意为之而为之,是书刻者简牍书风的自然流露,惟其如此,方见其妙趣。这样的书体,《石门颂》还有许多例子。限于篇幅,兹不赘举例。


《石门颂》片断赏析

“高祖受命”的“命”


《石门颂》片断赏析

“世世叹诵”的“诵”



《石门颂》片断赏析

“王升”的“升”



“命”、“诵”、“升”一览表


论述到此,我们注意到《开通褒斜道石刻》有行无列,密不透风,笔画平直方整又有高妙布局,颇有秦代以降的简牍传统。对于《石门颂》,今天与其说它恣肆飘逸,具有山林之逸趣,倒不如说它吸纳并兼具了简牍与碑碣的风格,书刻者怀着“推序本原”的崇高心情,无拘无束、率性而为完成了这件千古绝唱的摩崖。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1. 汉《石门》摩崖

1964年摄,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门颂》片断赏析

石门隧道北口

1927-1929年摄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3.1 未凿迁前的《石门颂》

1964年摄,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从照片看,处在石门隧道内部的《石门颂》,其四周留下了浓浓的墨渍,下方摆置一长石条。右上方为较大的一处石缝、裂隙,这一条裂隙与右侧的东汉《杨淮表纪》左上角相泐连。右下方又泐连一处较大裂缝。崖面的左侧,有贯穿上下的裂缝,这正是今天所见的第16-17行之间的裂缝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3.2 《石门颂》摩崖

本照片缺题额。从崖面看,其裂缝、裂隙与石花,几乎遍布整个崖面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3.3 《石门颂》[拓片]

从摩崖看,其裂缝纵横交错;拓片所见泐白之处,即是崖面的裂缝。其内容,第19行之前,为汉中太守王升颂扬已故司隶校尉杨孟文的颂辞,故称《杨孟文颂》,这是《石门颂》的主体。第20-22行,是受遣修建的韩朗等人所作的赞颂王府君(汉中太守王升)的颂辞,故称《王府君颂》,这是《石门颂》的又一内容。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4. 摩崖题额的石花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5. 右上部的斜状裂隙

斜状裂缝间,今用石膏填充。另见第1行右侧试刻的“惟”字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6. 右下的裂隙

当时并未粘接,裂隙所及几个字,笔画也无损伤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7. “清凉调和”的“调”字

崖面上这样的石花、裂隙较多。“清凉调和”的“调”直接刻在不规则的石花上,其笔画丝毫无泐损,但善拓无论捶作精良,其笔画却显模糊,多失笔画神气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8. “农夫永同”的“永”字

从崖面看,“永”字所处的崖面明显低于周围的崖面,下部又有一横向裂缝。但书刻者却顺势付刻,今天赏析,别有一番味道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9. “自南自北”的“南”字

“南”字所处崖面也低,书刻者不避石花,信手书刻。所见笔画很完整,亦极为清晰,但从拓片看,却是漫漶不清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10. 摩崖中上部的裂缝及其粘接状况

图中所见,上方为文中所述第1块,左侧为第4块,右下方为第3块,中下方为第7块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11. 左上部的崖面及其石花、裂缝

此即文中所说第4块。横向裂缝穿过的“知”、“郑”、“危”、“梁”,其笔画基本无伤。“序曰”的“曰”字笔画横直,“闵”也完整,石花所致,拓片所见有点变异


《石门颂》片断赏析


图12. 中部裂缝粘接后出现的变化

因用环氧树脂粘接,中间造成裂缝加宽约0.5厘米左右。不过裂缝穿过的诸字笔画无丝毫损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