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編者按:人人都是設計師?你可能會說:“別鬧了,不是設計專業,沒有學過畫畫,不會設計產品,我怎麼可能是設計師呢?”小編今天告訴你,你也可以成為設計師。不信,你看:

神秘,有想法,有點子,會畫畫,不接地氣,不食人間煙火……這些大概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設計師的印象吧?所以會覺得從一個沒有受過設計訓練的人,變成擁有設計思維的人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其實設計師僅僅有設計技能是不夠的,設計思維才是融入設計師血液中、區別於其他人的DNA。

思維這個詞過於general,設計作為一個專業領域,它的基本立足點或價值觀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套路。

什麼樣的思考模式區分了設計師和非設計師?商業思維和設計思維有什麼區別?技術思維和設計思維有什麼區別?這個話題太大,只能從感性層面淺談:商業關注的是結果,如何評估投出和產出,如何整合、利用資源達成目標。所以商業思維重點不在於為什麼,而在於是什麼和有什麼用、誰會用,在於何處會有利潤。技術思維可能更多關注可行性和效率。

那麼設計呢?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以人為中心的創新過程,強調觀察、協作、快速學習、想法視覺化、快速概念原型化,以及並行商業分析,是一種有助於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機會,並創造新的解決方案的方法。

設計區別於其他思維的關鍵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

從“人”的角度而不是從商業價值、技術實現等其他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是設計最重要的特徵。設計作為一個領域、一個行當,之所以存在並能發揮價值,其核心的立場是“人的視角”(不是上帝視角,不是什麼創意大拿的天賦),主要解決的是與“人”相關的問題,更多是感觀、感受和行為相關的問題。

這一點特別容易被陳腔濫調化。現在誰不會說“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哪個團隊在討論時不會頻繁用到“用戶”這個詞?但是在每天的工作和各種各樣的決策中,到底有多少是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呢?到底是否解決了人的問題?我們認為的問題多大程度上是用戶實際關心的問題?能從多大程度上解決?

要發現和識別用戶的問題,必需瞭解他們。這種瞭解不僅僅是知道他們大概的人口屬性特徵,而是他們的目標和需求,態度和偏好,在真實環境下的行為和反應。這些信息無法完全通過猜測或數據獲取,必需到真實世界中去觀察,以便代入到實際使用者的視角和思維中。

作為設計師,好奇心和同理心特別重要。永遠把自己當做不瞭解用戶的人,去接觸、去觀察,從他們的視角去理解世界和發現問題。越是有經驗的從業者越相信自己的判斷,只有好奇心才能激發對人的真正興趣,能保證內心和頭腦不是滿的狀態,新的東西才能進來,畢竟設計本身就是個推陳出新的過程。

二、開放和創新

要討論創新真心有種無力感。設計活動的實質,可以說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彌合現狀和目標之間的gap,創新是設計天然的目的之一。“新的方式”如何產生?頭懸梁錐刺股絞盡腦汁是出不來的,更多得靠“jump out of the box”,從問題以外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最需要“開放”。留一個口,讓更多信息和可能性進來;開一個口,讓自己能從當下的空間、維度、座標跳出去。多接觸不同的東西,快速學習,鼓勵多樣性,這是開放。要獲得更好的答案,不能只是從答案A1跳到A2再跳到A3,為什麼不能是B?為什麼不能是©?問題是什麼?是不是有其他的問法?……

You can’t teach creativity; all you can do is let it blossom, and it blossoms in play. ——Kyung-Hee Kim

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創新幾乎是不可以教授的,教授就會產生舊有的模式,這本身就違背了創新的實質。但是我們通過鼓勵思考、想象、關聯、突破、趣味等等,讓創新自然的生長,而不是從他處移植過來。

三、過程和試驗

相比商業思維的結果導向,設計更強調過程——在過程中得到產出。設計的過程,實質上是對無窮盡的可能性做逐步的收斂,最後得到唯一的最終方案,即發散→收斂的過程。

這是IDEO總結的五步設計過程(via):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1.Discovery

瞭解設計挑戰是什麼

研究準備

收集信息和靈感

2.Interpretation

用故事表達需求和問題

提煉設計價值和意義

在框架中識別機會

3.Ideation

產生各種想法

細化想法,生成方案

4.Experimentation

製作原型

獲得反饋

5.Evolution

跟蹤

進一步行動

類似的設計過程還有很多:

CMU的設計流程框架:define定義——discover發現——synthesize綜合——construct建構——refine精化——reflect反思

Design Edge的三步設計過程:define——discover——develop

Smart Design的三步設計過程:conceive——create——complete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這些經典的設計過程,基本都包含以下步驟:

定義設計問題或機遇:通過觀察、參與、溝通,去理解人們所處的場景和經歷的故事是什麼?

發現隱藏的欲求、需求和慾望:嘗試理解人們做什麼事情以及為什麼

綜合、建構和精化:先發散探索多種解決方式,然後收斂定位最佳答案反思、評估和修改

可見設計思維所強調的是情境啟發、定義問題、方案探索和反覆優化。

1.情境啟發

情境啟發是為了把關注點聚焦到人。人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下才是活的,人所遇到的問題一定都有情境的限定。太早把問題抽取出來,不利於我們對人的複雜性(更不要說人跟物、人跟人、人跟環境的複雜性)進行全面的考慮。

2.定義問題

定義問題是為了開啟可能性。問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舉個例子:美國鐵路公司想要推出新的高速鐵路線“阿西樂快線”,從華盛頓沿著美國東海岸一路向北到波士頓。美國鐵路公司要求設計公司提交重新設計的列車內飾的提案,想以此吸引更多的乘客。

而IDEO認為適當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系統的方法,而不是重新設計很多部分中的一個。最終美國鐵路同意做一個徹底的關於全部服務體驗的概念重構:IDEO將火車服務分為10個步驟:瞭解線路、時間表、價格;計劃;開始;進站;購票;等待;上車;乘車;抵達。

他們重新設計了整個系統,設計團隊包括許多學科,包括了人機工程學專家、環境專家、工業設計專家和品牌專家。結果創造了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火車線路。在實際工作中,設計師被叫做美工不是沒有道理的。產品經理拿著一個方案(注意是方案)過來,說我要做這我要做那,方案都有了,設計只是把它做得好看,那不是美工是什麼?合格的設計師,必需能通過需求方的方案回到問題,甚至回到問題的根源,去明確、去修正、去細化問題,去探討解決問題的更多辦法,以及評估哪種辦法是最優以及當下最合適的。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有個小辦法,也許能幫助我們在討論中快速zoom in和zoom out,既關心問題根源,又能考慮最終細節。這個方法是——將當前對問題的描述作為起點,連續問5個why和5個how。

例如,我們要做一個手機外放音量增強的功能。

為什麼用戶需要音量增強?因為不夠大聲——為什麼要大聲?因為不大聲聽不清楚(大聲就可以聽清楚嗎)——為什麼要聽清楚?因為這樣才能更好欣賞到歌曲(更好欣賞歌曲還需要怎樣)——為什麼要欣賞歌曲?因為想打發時間/放鬆心情——為什麼想打發時間/放鬆心情?因為空閒無聊/排解壓力……

追問下來,發現音量增強背後的目的和深層次的需求還是離不開聽音樂的目的。那麼在存在音量太小的情境下,增大音量是否唯一的做法?或者說做了是否對目的有幫助?

接著問5個how:

怎樣讓用戶增大手機外放音量?(n多方案中挑選出)提供一個調節音效的功能——怎樣調節音效?(n多方案中挑選出)給一個類似音量的控制模塊,用戶可以左右拖動——怎樣做出控制模塊?(n多方案中挑選出)有一根長條形的進度顯示,加一個當前位置的句柄——長條形要有多長多高什麼顏色等等?…………

5個why追根溯源,5個how深入細節,一下子將原本只有二維的問題拉出一條Z軸,讓我們快速從宏觀到微觀走一遍,更好地去定位問題。

3.方案探索

方案探索是為了從更多可能性中找到更優方案。為什麼不直接得到唯一的、最優的方案?因為單一的方案限制了可能性,也缺乏對比,很難說就是最好的。想出一個方案太容易,任何人包括老闆、產品經理、研發、運營等等都可以做到。設計師所擅長的,應該是發現和嘗試更多可能性,從而幫助團隊找到最優方案。另一個原因是如果過早敲定一個方案開始投入,到了中途再想到其他可能性時修改成本就非常大,設計的職責在於將這種風險提前到方案確定之前,用低成本的方式去篩選再確定最終方案。

如何逼近最終方案?逐步明確目標(拉力)和限制(推力)。沒有限制的設計一定是最難做的設計——那往往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藝術。只有目標明確,選擇方案時才不會陷入無止境的糾結;只有明確限制,才能保證設計最終能落地實現。

4.反覆優化

反覆優化是為了去適應現實世界,而不是閉門造車地想出完美方案後再用waterfall的方式實現出來。這也是最近很流行的LeanUX的核心理念之一:假設我們最初的做法是錯的,要儘快找到錯誤並且改進它。

設計本身就是快速嘗試和反覆修改的過程,試驗和反饋快速交替,就可以在過程中不斷調整而不用推倒重來,這一點跟互聯網快速試錯和迭代的模式不謀而合。因為需要反覆的改進,所以如何收集反饋、評估現狀就特別重要。平時工作中有太多的功能和設計,是被當做“定案”去做,上線後就撒手不管,自生自滅,n年後自然就變成了棘手的“歷史問題”。如果能將每一個新東西當做“試驗”去做,我們就會思考它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會關注它的表現和使用者對它的評價,將它定位為“需要以及隨時可以優化”的東西。

四、可視化(具象化)

圖片勝千言。設計的語言就是可視化。將問題可視化、將思考過程可視化、將方案可視化,可以降低理解成本,減少分歧,加速達成共識,更早與用戶溝通想法並做出合理的修改。


人人都是設計師,只要你擁有了設計思維(值得收藏)


以人為本、開放、過程和試驗、可視化,是設計區別於其他領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再總結下擁有設計思維的人的特點:

廣泛的好奇心;充足的同理心;開放、樂觀、靈活、樂於改變;理解複雜問題和確定問題根源的能力;產生多種想法和綜合概括的能力;善於用可視化方式進行表達和溝通;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寫到這裡,再回想以前對設計師的理解,實在有些汗顏。

如果說愛一個人的最大的意義在於讓自己變成better me,愛上一個人能做的最大努力是改變自己(不願改變的部分),那麼設計應該是一個值得熱愛的領域。成為更好的設計師,就成為了better me,多合算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