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減三健|一勺油毀了全家健康!專家推薦7招烹飪「減油」

三减三健|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對中國人來說,食用油在廚房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幾乎每次烹調都離不開它。研究發現,人體必需的八大營養素中,脂肪酸總量的70%來自食用油。

但很多中國家庭是“吃油大戶”,油攝入太多與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密切相關。所以,選對油、用對油對健康至關重要。

三减三健|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究竟怎麼吃油最健康?

三减三健|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油脂攝入量小測試

以下這些行為你常做嗎?

  • 喜歡吃連肥帶瘦的肉菜;

  • 每週吃各種油炸、乾煸、乾鍋、乾燒、紅燒類菜餚的頻次高於3次;

  • 每週吃肉餡類食品的頻次高於3次;

  • 每週吃加油主食的頻次高於3次;

  • 烹調時習慣於放比較多的油,菜盤子上總是汪著油;

  • 喜歡吃肉腸、香腸、烤腸、烤羊肉串之類東西;

  • 喜歡用奶酪、黃油和稀奶油製作各種點心、濃湯和美食;

  • 喜歡油炸方便麵、速凍餃子之類速食品;

  • 很喜歡吃沙拉醬拌的蔬菜,以及加沙拉醬的飯卷和三明治;

  • 喜歡喝濃白色的湯,覺得特別滋補,每餐喝兩碗;

  • 喜歡用有大量浮油的骨頭湯、肉湯或者涮鍋湯來煮蔬菜;

  • 喜歡吃花生醬、巧克力醬、甜巧克力、白巧克力之類的食物;

  • 每週吃餅乾、曲奇、薯片、鍋巴、派之類高脂肪零食的頻次高於3次;

  • 特別喜歡吃各種點心麵包、奶油麵包、起酥麵包、比薩餅等;

  • 喜歡吃堅果,一吃就停不下來;

  • 打豆漿時經常放很多核桃花生等,然後當水喝;

  • 很喜歡喝加糖加奶的咖啡飲品,一杯又一杯;

  • 喜歡冰淇淋、慕斯、咖啡奶凍、水果奶凍之類的含脂肪甜點。

如果常有以上習慣,你的油脂攝入量八成超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量不超過25~30克。想要控制油脂的攝入,就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專家推薦7個做菜少油的絕招,學會了事半功倍。

做菜少油的7個絕招

三减三健|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搭配有講究

少油不是隻追求一餐中一個菜少油,而是整桌菜都應該控油。

要注意食材上魚肉類與青菜類搭配,烹飪上紅燒煎炸等油大的方式和蒸煮等油少的方式搭配。

素菜用好佐料

建議在烹調素菜時少用油,可借用雞湯、蠔油等比較濃郁、鮮美的佐料調味,如腐乳炒空心菜、蠔油扒生菜等。

吸油菜先蒸或幹炒

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為了避免“吃”油過多,可以在做燒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時,先不放油,用小火幹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變軟後,再用油燒製。

肉類先醃會兒再炒

可以通過提前醃製食材達到提香、入味的效果,這樣炒菜時即使放很少油也會很香。

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魚前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一樣撲鼻香。

用焯水代替過油

可以把過油改成焯水,用沸水的溫度把肉快速燙熟,然後再加入青菜炒一下即可。

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口感就很好。而且,焯水後食材表面有一層水,隔絕了油的滲入,菜也會清爽很多。

五花肉先煸炒

對於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較高的肉類,可以把肉下鍋後,先煸炒兩三分鐘,使肉裡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進行翻炒。

這種做法與傳統的煉豬油類似,這樣既省油,菜又不油膩。

裝盤前先控油

炒好的菜先不要急於出鍋裝盤,把鍋斜放兩三分鐘,讓菜裡的油流出來再裝盤。

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用這種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在不知不覺攝入很多油脂。

健康吃油,避開7大誤區

每頓飯都離不開的“油”,很多人對它並不瞭解。下面的誤區你錯了幾個?

三减三健|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誤區1

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可能屬於同一類。

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米糠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

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才是正確的選擇。

誤區2

煎炸過的油可以用來炒菜

很多人會用炸過食物的油來炒菜。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

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溫加熱到冒油煙。“回鍋油”可以用來煮湯、做花捲。

誤區3

無論怎樣烹調,都用同一種油

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

正確做法:

  • 煎炸應該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

  • 炒菜應該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 做湯、涼拌應該用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煉的初榨橄欖油等。

誤區4

患病人群和家人吃一樣的油

  • 心臟病人群,應該優先選擇以下油:茶籽油、橄欖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等。

  • 血脂高人群,應該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建議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誤區5

無論吃肉多少,用油量不變

  • 常吃豬牛羊肉的人,已經從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動物脂肪,儘量就別再吃動物油了。可以適當吃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 肉吃少的人,偶爾可以用動物油烹調。

  • 吃素食的人,可以選擇茶籽油、橄欖油、花生油、米糠油,加上少量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亞麻籽油。

誤區6

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動物油和植物油搭配著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誤解。

從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1∶1的適宜比例。

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

除平日極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動物油弊大於利。

誤區7

標有“不含膽固醇”的才是好油

對於有些人來說,“膽固醇”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很多廠家看準了這個商機,在植物油標籤上打出了“不含膽固醇”的宣傳詞。

事實上,膽固醇只在動物性食品中存在,植物油中不含膽固醇。“不含膽固醇”只是一個噱頭,並不能作為選擇食用油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