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明朝景德鎮窯青釉劃花纏枝蓮紋碗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青釉膽瓶 老窯瓷博物館藏

青瓷釉色 源於天然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花紋缽 老窯瓷博物館藏

據考古研究發現,中國最早的青瓷成品,出現在商代中期。自誕生以來,青瓷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素以其獨特魅力恆久地吸引著古今中外世人的眼球。遠古青瓷,經漢晉唐宋,其發展進入了巔峰期。時至今日,青瓷因其獨特風采仍使得古往今來無數崇慕者如痴如醉,甚至瘋狂執迷。究其原因,當首推其釉色之美。

戰國青釉獸首鼎 上海博物館藏

青瓷釉色的美源於自然。在老一輩中,藍色和綠色統稱的青色。古代南方青釉, 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南宋龍泉青釉劃花四系瓶 老窯瓷博物館藏

我國曆代的青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裡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中對“ 青瓷” 的闡釋是: 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並在還原氣氛中燒製而成的。我國曆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

宋元青釉雙系罐 老窯瓷博物館藏

在燒製過程中,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很大關係。青色是在可見光譜中介於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顏色,波長大約為470納米,類似於天空的顏色,是宇宙三原色之一。而鐵元素在地球上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青色的出現,可能純屬巧合。尤其在缺乏科學技術精深分析的古代,不像當代釉色的控制已成為青瓷工藝中一門普通的科學。故說青瓷釉色之美,大半源於天然。

千古春色 絕色之釉

清朝粉青釉尊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從青瓷發展的歷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歷代窯匠總是在釉色上孜孜追求,俾使青瓷的釉色等同或接近山水之色和自然界其他的青綠色。因為人們懂得,真正永恆的、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是大自然主色——青色。因為人們懂得,真正永恆的、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是大自然主色——青色。

宋代青釉三獸足香薰 老窯瓷博物館藏

青瓷釉色溫潤,晶瑩透亮,或清淡素雅,或似翡翠冰花,或如萬里星辰,或施釉肥厚若堆脂,或釉薄如紙,流光四溢半透明。釉面滋潤透亮,色澤翠青,美豔奇絕。青瓷是聞名遐邇的藝術品,舉凡見過、上手過,即便是不懂瓷器的人,也能領悟到一種“青翠玉色,久而彌彰”的自然美感,進而燃起一種企盼與古人與青瓷藝人穿越時空進行心靈交流的慾望。

北朝青釉蓮瓣紋壺 上海博物館藏

青瓷晶瑩滴翠的釉色,賞心悅目,獨具神韻。它是青山綠水的背影,是千古春色的記憶,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徵。古代青瓷的釉色還是古人生活的拷貝,是古工藝人的活化石。青瓷釉色充滿著神幻斑斕的美學意蘊。青瓷釉色如詩如畫,如玉如蘭。溫潤如君子,豪邁似丈夫,風流像詞客,飄逸若仙子。窮造化之精神,盡萬類之美態,鍾集青山綠水之神秀。

元代青釉劃花嬰戲紋碗一對 老窯瓷博物館藏

青瓷釉色的素雅、恬淡、純潔、青春,凝聚了儒家、道家、禪宗的思想精髓,從而體現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層積澱。青瓷釉色的溫潤可比仁愛,閃爍亮麗可比智慧、睿智、聰明,其銳利反射之光可比明鏡與正義,內斂的光澤可比謙和。觀賞青瓷可以獲得自我精神的沉澱與洗禮。

龍泉青瓷 瓷海明珠

南宋龍泉青釉貫耳瓶 老窯瓷博物館藏

自然的蒼蔥與潤澤,以溫潤如玉的釉色,古樸端莊的造型譽滿全球。龍泉窯始燒於南朝,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泉金村窯五代時就為吳越錢氏燒“秘色 瓷”。南宋時龍泉人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把土、水、火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功地創燒出粉青、梅子青釉色瓷器,使青瓷的釉色達到巔峰。自宋代起,龍泉青瓷便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和地區。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上海博物館藏

龍泉窯釉色將青山、綠水、藍天、草地萬般青色溶進釉層,恬靜淡雅,猶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靈魂之色。明中期龍泉窯傳入歐洲,人們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傾倒, 無法用詞彙形容。法國當時正上演著名小說家杜爾夫寫的《牧羊女亞司泰來》,當主人公雪拉同身著一襲青色衣裳出場時,人們認為只有這種青色才能與之媲美,於 是“雪拉同”成了歐洲人對青瓷的美稱。

南宋龍泉青釉三足爐 老窯瓷博物館藏

記錄西方與中國瓷器貿易的《葡萄牙王國記述》一書稱:“龍泉青瓷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比所有的金、銀、水晶都更可愛。”一千多年來,龍泉窯深入到人們生活、藝術的方方面面,產品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優雅、釉色柔和含蓄,符合儒家文化思想,極具藝術之美。

南宋龍泉青釉水盂 老窯瓷博物館藏

水車伴隨著流水聲彷彿把我們帶入歷史長河,當代窯工將柴火投進龍窯,那熊熊的窯火飄出窯門,又似穿越時空隧道把我們帶入古代的窯場……龍泉窯遺址之密集,堆積之豐富,產品之精美,無不讓人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和祖先驚人的智慧及偉大創造,同時也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的重大。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 瓷傳統燒製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這一文明成果與世人共享。

越窯青瓷 久而彌張

五代越窯青釉刻花盞託 首都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讚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裡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五代越窯青釉刻鸚鵡紋溫碗 首都博物館藏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製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唐朝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東晉時期越窯系青釉龜形硯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清晨,一曲青釉享受自然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