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閱讀時間從哪裡來?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築城教育丨區縣動態

國內教育丨校園新聞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圖 | 佚名

一所好學校要有響亮的歌聲、開心的笑聲,還要有琅琅的讀書聲;一名好教師要有純粹的愛心、高超的教育藝術,更要有閱讀的習慣。

現實中,那些傑出的教師無不是堅持不懈地閱讀。對於經常抱怨工作太忙太累、沒有時間閱讀的教師來說,怎樣才能擠出閱讀時間呢?

其實,讀書不能僅靠外力推動,而是需要強烈的內在動機。閱讀習慣就像火車,一旦開動起來,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的前進。

不同的教師有不一樣的

課堂生態

一位知識豐富的教師,課上得生動有味,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推崇,他的一舉一動都能不知不覺地感染和引領學生。而沒有積累、僅靠書本滿堂灌的教師,課堂機械僵硬、索然無味,其執教經歷在學生的心中可能留不下太多痕跡,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

表面上,這是教師之間執教水平的差距,背後卻是積澱的差異、閱讀的差距。

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名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在於韌性、在於堅持。而堅持,不僅指上好每一堂課,還包括堅持閱讀。

“一直以來,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忙於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生。回到家裡,要忙家務,要教育孩子,要照顧老人,這些繁雜瑣碎的事往往令人身心疲憊,哪還有精力和時間去讀書呢?”一位教師在博客裡曾經這樣抱怨。

現實生活中,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平均每天上課三四小時,加上備課和改作業,每天還得至少有兩個小時被課外工作佔用,的確沒有大段的空閒時間。

那麼,教師是否真的難以找到讀書時間?教師的閱讀時間從哪裡來?

教師閱讀離不開內在動機

在講述自己的閱讀經歷時,青島市蓼蘭小學教師葛冬梅說:“看著日子匆匆過去,一咬牙,把書放在床頭,規定自己每晚入睡前看10分鐘。果然,一個月下來,書就讀了一大部分了。所以說,時間是擠出來的。現在的年輕教師總有許多娛樂活動,下班比上班還忙,或約三五知己出去玩,或在網上遨遊四方,感覺人生愜意無比,卻忽略了看書提升自我的重要。”

某種程度上,葛老師的話道出了教師不讀書的玄機。事實上,真正的名師無不是忙裡偷閒地閱讀。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王棟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時事新聞,讀喜歡的書,“如果不讀一些書,我不知道早晨起來該幹什麼,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說到底,讀書不是通過外力強加的,而是需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

教師一旦有了閱讀的慾望,就會自然而然地放棄與閱讀無關的事情,心無旁騖、想法設法地尋找書籍,充實自己,從學科書籍到人文書籍再到教育哲學經典,一步步對課題、對教育和生活加深理解,進而養成閱讀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中寫道:“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

當閱讀成為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知識的豐實與內心的充盈似乎水到渠成。聽王棟生、竇桂梅、王崧舟、程紅兵等名師講課,整堂課下來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實際上,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正是他們閱讀生活的真實反映、知識的自然流露。

需要指出的是,養成閱讀習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不僅有教師自身原因,也與教師的工作環境有關。

有些學校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不鼓勵、不支持教師讀書,不為教師讀書開綠燈,沒有建立健全的讀書制度,缺少積極的讀書環境。

有的學校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卻不關心教師是否從閱讀中受益,是否將讀書心得應用於教學實踐。

現實也許讓人失望,但教師要明白,閱讀和吃飯一樣,有與無,都是自己的事,多與少,都會有收穫。

面對不容樂觀的閱讀環境,教師更需要一顆恆心,如阿貝爾·加繆所說的“西西弗斯的全部快樂就在於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他的岩石是他自己的事”。

在閱讀中享受思考的樂趣

一些教師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也找了哲學經典和理論著作來讀。問題是,這類著作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很長時間啃不下來。而閱讀障礙一旦產生,受挫的可能是整個閱讀計劃。

其實,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快樂的,是王小波所謂的“思想的樂趣”——

插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吃不飽,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沒有書看。除此之外,還得不到思想的樂趣。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而享受閱讀之樂,需要選對合適的書。在合適的時間讀到合適的書,實在是一種幸事。

同時,也要換一種思維來閱讀。因為閱讀尤其是教師閱讀,講究的是循序漸進,從感性閱讀開始,拾級而上至理性閱讀,最終上升到知性閱讀的境界。

在這方面,王棟生和程紅兵是很好的例子。他們讀書時都有一種好習慣,就是喜歡聯想,喜歡思考。有時為了讀懂一本書,他們會畫一些表格和公式,藉助數學和邏輯學的知識。這種思考源自他們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習慣,也給他們帶來了諸多益處:

一是閱讀變得輕鬆而愉快,真正產生閱讀之樂。

二是養成有條不紊的處事習慣。

三是藉助旁證和反例,發現事物背後的邏輯,透過現象看本質。

教師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有了高屋建瓴的視角,便可以從容駕馭,將頭腦中想到的和所涉及的工作進行分類,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會被林林總總、紛至沓來的雜事所左右,不會糾纏於日常教育教學的瑣細。

閱讀之餘多與同事交流,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就像蕭伯納所說的,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

其實,對教師來說,擠出閱讀的時間,最可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

程紅兵在上饒一中教書時,當時的學校非常看重高考成績,他又不想陷入沒完沒了的試題中,於是把歷年的高考題目按照知識點和解題規律進行分類。分析透徹之後,他沒有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領悟解題規律和技巧。這讓他帶的班的高考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也將他從課堂上徹底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讀書時間。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通往名師之路無捷徑,閱讀同樣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

名師於漪多次表示:“我當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我上了一輩子課,上了一輩子令人遺憾的課。”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

他還在書中記錄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歷史教師,在區裡上了一節公開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課後,有人向他請教:“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還是應了那句話,名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在於一輩子都在學習、思考。

與之相比,一些教師做事總是臨時抱佛腳。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圖片和資料;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連續幾個通宵。最終的效果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因為平時積累不夠。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教學中的困惑不是這兩本書能解決的,教學技巧的提高需要學術專著的指導。

大量的事實證明,汲取學術專著的營養絕非易事,是一種知性閱讀的層次。而知性閱讀的內在含義,魏智淵在《教師閱讀地圖》闡釋道:知性閱讀是一種帶有鑽研性質的理解性閱讀,是提升教師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閱讀者憑藉邏輯和已有的經驗去理解書中的觀點,與書籍反覆對話,並以書中的思想對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和改進。知性閱讀強調雙向的交流對話,強調閱讀者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解釋,對書中的信息進行一個新的建構。

真正的名師無不達到了知性閱讀的境界,並踐行了把閱讀作為一輩子的事。所以,教師是否真的沒有讀書時間?教師如何才能有自己的閱讀時間?想想名師的讀書經歷和讀書方法,答案似乎就在眼前。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 END -

關注我們

長按二維碼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