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0億日元損失如何造成?企業家缺乏預測力

4260億日元損失如何造成?企業家缺乏預測力

預測未來,尤其是用經濟學來預測未來,是一種你必須要有的能力嗎?《超預測》《黑天鵝》《灰犀牛》等暢銷書給出的答案到底有沒有效果?

有個日本人認為,整個世界確實需要這種預測能力,而且大到企業家小到個人,每個人幾乎都需要。這個人名叫中原圭介,慶應大學畢業。日本金融諮詢公司經營和金融顧問,經濟分析師。“綜合科學研究機構”的特任研究員。

他認為,企業家和個人投資不僅懂得經濟和經營,還需要從歷史、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領域分析經濟和消費的動向。不管是經營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預測力是一定要有的。

在書中,他舉出2個有趣的案例,揭示了日本大企業是怎樣因為迷信一些教條主義而喪失經濟預測力的。

案例一:迷信供求關係

因“地面數字特需”(為接收地面數字廣播信號而更換新電視的特殊需求)而沾沾自喜的家電製造行業,就遭遇了迷信供求關係的失敗

地面數字廣播信號的普及自2003年起在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率先開展,於2006年12月覆蓋地區擴大至全國各縣政府所在地,之後擴展至日本全境。2011年7月,模擬廣播信號壽終正寢,全面進入地面數字廣播時代,與此相呼應,電視也需要更新換代。為進一步覆蓋普及,日本出臺了電視更新的支持性政策,於2009年開始實行家電環保積分補貼制度,若購買與地面數字廣播信號對應的電視,即可獲得價值7000—36000日元的環保積分,積分可以用來購買指定的家電產品。

在這項政策的刺激下,直到2011年3月底補貼制度結束,人們爭先恐後淘汰原來的模擬電視,更換新的超薄電視,給予了“地面數字特需”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日本的家電製造商預測與地面數字廣播信號對應的超薄電視的更新換代將會成為一次巨大商機,紛紛投資購買大型生產設備。

作為液晶電視的龍頭,夏普於2004年投資1500億日元建成龜山第一工廠(位於三重縣),又於2006年投資3500億日元設立龜山第二工廠,開足馬力大量生產液晶電視。更令人吃驚的是,2009年夏普豪擲4200億日元打造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液晶電視工廠(位於大阪府堺市)並投入運行。

松下電器為了在超薄電視的市場份額競爭中與夏普分庭抗禮,也積極地大興土木,不斷建設新工廠並開工生產。松下於2005年首次投資950億日元設立尼崎第一工廠(位於兵庫縣),2006年耗資2200億日元設立茂原工廠(位於千葉縣),2007年花費1800億日元設立尼崎第二工廠,2009年投資1500億日元設立尼崎第三工廠,最終於2010年進行了高達2350億日元的史上最大額度投資,建成了松下最大規模的姬路工廠(位於兵庫縣)。

電視屬於耐用消費品,一旦購買,短時間內不會更換。因此,“地面數字特需”消失後,往日的繁華景象必然煙消雲散,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夏普揮金如土創辦的堺市工廠於2009年10月投入運行,此後不到一年,松下一擲千金的姬路工廠也於2010年4月開始運行。好景不長,日本國內市場對於超薄電視的需求驟減,形勢急轉直下。最終,不僅大型工廠的開工率大幅下降,庫存產品也積壓如山,2011年以後,日本的家電製造行業在電視領域一蹶不振,無一倖免。

通過分析夏普和松下的設備投資的進程,筆者感到非常疑惑。家電環保積分補貼制度與模擬廣播信號的終止時間重合在2011年,那麼超薄電視的需求高峰期應該是2010年,此後市場需求就會急劇下降

,這難道不是很容易就能預見的嗎。然而,他們沒有預見到。

案例二:迷信專家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一味地照搬國際組織及智庫的經濟預測,就有可能會在經濟趨勢鉅變的關鍵節點錯失良機。筆者認為,日本的企業經營者們應該培養自主的經濟觀、市場觀,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效益。

在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這5家大型綜合商行的2015年度(2015年4月—2016年3月)決算中,由於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下跌,損失高達1.2兆日元,5家公司的總計盈利減少至1443億日元(上一年度為1.04兆日元盈利)。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在二戰後首次出現赤字,其他3家的盈利與當初的計劃相比也是大幅萎縮。

日本的大型商行判斷,國際原油價格飛漲及中國資源需求強烈的狀況今後仍會持續,於是將重心放在能源資源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這樣大手筆的投資與“今後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加,能源、資源等的需求也會持續增長”這一國際組織(IMF、OECD等)及民間智庫(野村綜研、大和綜研等)的預測密切相關。

但是,原油價格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下跌,原來每桶價格在100美元以上,2015年1月低於50美元,2016年2月甚至一度跌破30美元大關。鐵礦石價格在2013年年初為每噸150美元以上,2014年11月跌破70美元,2015年11月再創新低,跌至50美元。

號稱大型商行雙雄的三菱商事與三井物產虧損的原因正是它們比其他公司在資源項目上投入了更加鉅額的資金。2015年度決算中,三菱商事為1493億日元赤字(上一年度為4005億日元盈利),三井物產為834億日元赤字(上一年度為3064億日元盈利),與資源相關的損失分別高達4260億日元、3500億日元,嚴重殃及整體業績。

給兩家公司造成鉅額損失的主要原因是銅價的大幅下跌。銅價在2011年的高峰期達到1萬美元/噸,但是2014年資源泡沫開始破裂,2015年11月跌至5000美元/噸,2016年1月跌破4500美元/噸。兩家公司的投資模式都是斥資收購銅礦開發企業的股份,而2011—2012年銅價正處於高位。

為啥這些經濟前沿人士都會屢屢出錯?怎樣才能提高經濟預測力呢?下次我們再談這一話題。

4260億日元損失如何造成?企業家缺乏預測力

摘自新書《經濟預測力》,中原圭介著,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