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比李白,却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古以来,诗人笔下写出了无数的友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日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是,你有见过表达二人之间的友谊,竟然甘愿向对方跪拜,希望二人永不分离,始终相依为命的情况吗?也许你没见过,但不要吃惊,这就是大文豪韩愈写给孟郊的一首诗中提到的。本来,韩愈诗名远胜于孟郊,但当韩愈读到孟郊的诗后,深为其所折服。而且,韩愈又是一个极力提倡拜师学习的人,提携后进是他的一贯传统,贾岛和孟郊都曾得到他的帮助。他在《师说》中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应该是他屈身结交孟郊并极力推崇他的思想基础。从客观上来说,孟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确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和《登科后》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虽然贾岛、孟郊并称,但实际孟郊诗才更胜一筹。

中唐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比李白,却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韩愈

贞元十四年,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客游在汴,将要离开汴州南行时,韩愈为他饯行,并写下一首杂言古诗《醉留东野》留别。诗中突出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从中可见韩愈对孟郊的推崇。诗人以自我调侃和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回顾了与孟郊交往的历程,总结了过去的友谊,表达了对今后友谊长存的良好祝愿。

醉留东野

韩愈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中唐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比李白,却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贾岛

诗文大意是:从前由于诵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总是怅恨他们两人终生难以在一起。我和孟东野有幸生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孟东野中了进士后也没有被任用,白发苍苍了,只能以老态龙钟来向人夸说。韩退之稍有些小聪明,但与东野相交,自愧是青蒿靠着挺拔的青松。我钦佩东野,甘愿低头向东野下拜,希望永不分离如同相依为命的駏蛩。东野要离我南下而不回头,我的挽留就像寸草之茎去撞击巨钟一样无效。我希望自己能化身为天上的白云,孟东野变为乘云驾雾的飞龙,我可以上下四方永远追随着东野,人间即使有离别,也与我无关。

这首诗前四句自比李杜,表示自己与孟郊不希望重蹈李、杜时常分离的覆辙,而要经常相聚。虽然韩愈比孟郊小了十七岁,但却早已蜚声文坛,仕途也算较为通达。而当孟郊中进士时,已经四十六岁了。由于特殊的经历,所以孟诗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俗,追求瘦硬。孟郊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与孟诗相比,韩愈诗更加粗放,所以诗人在这里自比李白,以孟郊比杜甫。这里虽未出现“留”字,但紧紧扣住了诗题《醉留东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如何复蹑(niè)二子踪:为什么又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呢?复,又。蹑,踩、追随。

中唐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比李白,却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分别

接下来的五至八句对诗人与孟郊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写孟郊虽然中了进士,却没有被任用,只能以老态龙钟标榜自己,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奸黠(xiá),狡猾。青蒿,小草,诗人自比。长松,比喻孟郊有乔木之才。诗人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郊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最后八句,祝愿二人友谊长存。“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駏蛩(jù qió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另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依存为生。诗人说:我十分崇拜孟郊,我愿意长拜在东野面前,甚至做駏蛩,负孟避祸。“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寸筳(tíng):小竹枝,这里也是诗人自比。巨钟:比喻孟郊。孟郊还是要南行,我的挽留如此无力,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如此悬殊,犹如“寸莛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我愿变为云,孟郊变为龙,世间虽然有离别的事,但我们二人如云龙相随,永不分离。

中唐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比李白,却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惜别

本诗以“醉”言出之,肆口道来,设想奇僻,幽默风趣;开篇即表示对李、杜的向往,既表达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与自信。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诗人含蓄地表达对孟郊的推崇,同时借“醉酒”用“夸龙钟”与“稍奸黠”形容孟郊与自己,足见两人感情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