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近人 妙「典」生花——總書記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講話「用典」知多少①

“习语”近人 妙“典”生花——总书记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用典”知多少①

“习语”近人 妙“典”生花——总书记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用典”知多少①

7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首次闡述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最近,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雜誌第9期刊發了講話全文。在這篇綱領性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經據典、娓娓而談,既化繁於簡又生動傳神,既蘊含深意又別具新風,使典故煥發出了強大的思想力量、智慧光芒,體現了有情懷、接地氣的獨特語言風格,細細品咂、回味無窮。可以說,這篇講話是“習語”近人、妙“典”生花的又一範例。

1.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

〖原文〗“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組織路線對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做好黨的組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釋義〗語出三國魏至西晉時思想家、文學家傅玄《傅子》一書,原書已佚。因部分內容與同時代人楊泉《物理論》混雜,故常被後人誤認為典出楊泉《物理論》。原指抓住總綱,漁網的網眼就自然張開;抓住根本,其末節就會自然順從。現引申為抓住關鍵環節和主要矛盾,事情就會迎刃而解。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曾引用此典: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面對複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

2.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吒變化,無有留難,則天下之勢一矣。

〖原文〗黨中央是大腦和中樞,黨中央必須有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這樣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吒變化,無有留難,則天下之勢一矣”

〖釋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語見《漢書·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又見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湮諡議》“且訓其三軍,如臂使指”。明朝馮琦曾《宋史紀事本末》亦載,“朝廷以一紙下郡縣,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無有留難,而天下之勢一矣。”大意是指揮自如、政令暢通,上下步調一致,沒有掣肘制約。總書記化用此典,生動說明了黨中央必須有“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黨的地方組織的根本任務,就是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3.欲築室者,先治其基。

〖原文〗“欲築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地基固則大廈堅,地基松則大廈傾。

〖釋義〗語見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新論中》“欲築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後加石木焉,故其為室也堅。”意思是說,蓋房先打地基,地基平後再用石木砸夯,這樣建的房屋才堅固。

4.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原文〗“育才造士,為國之本。”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是關鍵,重點是要做好乾部培育、選拔、管理、使用工作。

〖釋義〗語見唐文學家、宰相權德輿(759年—818年)《策問·進士》:“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指培育人才是治國的根本大計。唐德宗時,權德輿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次知貢舉。唐憲宗時,累遷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期間他大力選拔人才,主張“舉賢類能”,不管門第等級,只要有德,一律任用,並反對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舉,凡“舉士於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在他的主持下,發現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宋范仲淹亦言,“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5.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

〖原文〗“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一些地方和單位幹部選得不準,有的幹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跟考核不深、識人不準有直接關係。

〖釋義〗語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晉紀二十五•簡文帝鹹安二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意思是,治國的根本辦法在於得人才,得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個人的真實情況。每個官位得到了合適人選,國家卻治理不好的情況,是不會有的。此語的事典,是這麼一回事。話說前燕被前秦吞併後,秦主苻堅召見前燕尚書侍郎高泰,向他徵詢治國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話答之,提出了通過“審舉”、“核真”選拔出德才兼備人才的建議。苻堅聽後稱讚高泰的主張“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6.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

〖原文〗司馬光說:“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我們今天講的“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政治上有問題的人,能力越強、職位越高,危害就越大。

〖釋義〗語出《資治通鑑》。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把才華用來行善,品格低下的人把才華用來作惡。以才華行善的,善行沒有不到的;以才華為惡的,惡行也沒有不到的。自古以來,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餘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司馬光的這兩段議論,表達了“德”是評判人才首要標準的觀點,沒有德行的人,才能越大帶來的危害也越大。

7.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原文〗“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聽其言、更觀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裡,看政治忠誠,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擔當,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

〖釋義〗語出《管子·權修》:“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則民能可得而官也。”意思是,瞭解他喜歡什麼和厭惡什麼,就可知道其長處和短處;觀察他同什麼樣的人交往,就能判斷其是好人還是壞人。總書記此處化用此典,要求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表、析其裡”,在觀察干部的言行、交往中把幹部考準考實。

8.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原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幹部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對此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一棍子打死

〖釋義〗語出《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對待幹部,不能求全責備,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能不允許失敗和改正,這正是總書記用此典要表達的意思。正如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強調的,“當幹部因敢抓敢管、敢闖敢試而遭遇挫折失誤、受到非議時,當幹部埋頭苦幹、業績突出卻因風氣不正長期受到冷落和不公平對待時,當幹部因不實舉報受到委屈、被人誤解時,組織上要為他們說公道話,為他們加油鼓勁、撐腰壯膽,該澄清的及時澄清,該正名的公開正名,使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心情暢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9.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

〖原文〗“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要打開視野、不拘一格,堅持幹部工作一盤棋,除了黨政機關,還要注重從國有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各個領域各條戰線選拔優秀人才

〖釋義〗語見北宋歐陽修《請補館職疏略》,“臣竊以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意思是治理天下,選拔人才不能止於某一方面,所以選用辦事的人也不能侷限於某一方面。(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