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中的領導學(1)

大家都知道現代管理學理論產生於西方。但事實上,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管理行為,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人們對管理行為的思考和總結。在這個意義上,中西方經典中有很大一部分思想論述的其實都是管理學。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就有著非常多的可以稱為是管理學的偉大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章中講到:“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稱其私。”老子所言的“後其身而身先”和“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就是一個很好的領導管理學思想。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夠在工作中按照老子的這個思想去做,凡事都以組織和他人的利益為先為重,在利益面前不去爭和搶,就能夠使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和稱職的領導者。事實上,最終這樣去做的領導其實並不會真得失去什麼,反而因此會獲得更多人的愛戴和尊敬,他們在物質財富方面也不會受到任何損失。反之,一些不會做領導的人,他們凡事都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己自私或小團體的私利,見到一些利益就奮不顧身地去爭去搶。他們雖然在表面上和暫時獲得了一些所謂的“實惠”和佔到了一些“便宜”,但最終他們會得不償失,一些領導者會因此而誤入歧途,越走越遠。甚至,有一些領導者會因此把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喪失掉。

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和領悟“自私”與“無私”的關係。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深刻地懂得“利他”與“利己”的關係,他們是真正懂得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的人,他們不把這些智慧的道理當成空話和口號,而是把這些思想內化於自己的內心,外化於自己的實際行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