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作為曾經的保理行業從業者,看到國內保理行業目前的現狀,常常會思考,為啥國內保理行業的發展,會和國外保理行業的情況差異如此之大。歸結起來,是國內保理行業三大迷思: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1、與國外保理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國內保理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2、在保理公司融資不易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保理公司都在做融資,而不是融資擔保?3、為什麼國內保理,絕大多數淪為大企業的變相融資工具?


一、與國外保理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國內保理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一句話答案:以國內核心企業對供應商管理的不重視程度和不管事態度,核心企業和保理商都不願意做賣斷式保理。

國外保理的業務形態,絕大多數做的都是賣斷式保理。賣斷式保理對於融資方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款項提前收到了,應收賬款出表,後續核心企業不付錢跟我沒有一分錢關係。但是到了中國國內,以融資為目的的賣斷式保理極其罕見,基本上做的都是有追索保理(融資方和核心企業兩端皆可追索),還出現了各種像暗保理、暗轉明保理各種奇怪的保理模式。

既然保理業務和貿易關係密切相關,這個迷思的答案也只能回到貿易關係中去尋找。我能夠想到的,就是國內供應商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以及核心企業對於供應商管理並不甚重視。

如果身為中小企業主,應該能夠深切感受到來自同行的競爭有多激烈。無論是產品價格戰,還是對核心企業五花八門的營銷公關,都讓核心企業感受到,即使只是一種簡單的原材料,市場上都有眾多的供應商可以挑選。既然如此,對於核心企業而言,就不會在意供應商關係的維護,這家供應商倒了後,能夠迅速找到其他替代,雙方的關係嚴重不對等。沒有穩定長期對等的貿易關係,那核心企業就不會充分考慮供應商的訴求,供應商也會顫顫巍巍,不敢向核心企業提要求,害怕自身隨時被替代。

賣斷式保理這種形態,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是新鮮事。因為誰給我供貨,我就該給誰錢,這是很符合商業邏輯的。加入保理商後,變成三角關係後,這給核心企業帶來了額外的義務。核心企業本身就位於供應鏈的強勢地位,並且有眾多供應商可替代選擇,所以即使供應商有這樣的需求,它也完全可以不配合。就這樣,賣斷式保理在國內很難做起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核心企業不願意配合的保理業務,也說明供應商實力和地位不行,保理商多追索一個對象總是更好的。保理商從可行性和風險考慮也都更願意採用可追索權保理。

雖然就國內保理融資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的原因,更多專家歸結於法律制度和徵信體系不完善,保理商為了風險考慮只好做可追索權保理。但是落到具體業務上,是核心企業不願意配合造成的。

解析完這麼多後,大家應該也能夠理解為啥國內這麼多保理商在做暗保理、暗轉明保理了。即使做明保理的,蓋章確權的也甚少,更多的是採取通知送達這種降低核心企業義務的方式。

二、在保理公司融資不易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保理公司都在做融資,而不是融資擔保?

一句話答案:目前國內金融體系下,保理公司沒資金實力做融資擔保。只有融資才能切中企業的真實需求。

理論上,保理商能夠提供的服務包括資金融通、買方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賬款催收等一系列綜合金融服務。實際上,除了資金融通,後面幾個服務基本上沒多少個保理商做,客戶也絕大多數沒這個需求。

就這個現狀,不少海外、港澳臺保理專家疾呼,保理商更應該通過信用證、保函、甚至擔保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貿易問題,而不是融資問題。這樣既可以解決客戶的貿易難題收取服務費用,又可以降低因為融資帶來的不良風險。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跟國外做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不一樣,財大氣粗這個詞從來就跟國內的商業保理公司沒什麼關係。那既然沒什麼錢,為什麼其他這麼多金融服務不做,偏偏就只做融資呢?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因為保理商沒資金實力做融資擔保,但是融資這塊業務,還有傳統金融機構沒法觸達的領域。

就拿擔保為例,擔保公司能夠給企業擔保,幫其在銀行獲得融資,背後的原因是啥?是銀行已經對擔保公司授信,對擔保公司的股東背景、資產實力、業務能力做了盡調,批覆了擔保授信額度。擔保公司才能在授信額度以內給企業提供擔保,收取擔保費用。而保理商做得到嗎?市面上大多數保理商,一沒有很好的股東背景,二沒有足夠的資產實力,銀行根本無法對其授信。就業務能力而言,商業保理這個行業的確有不少公司有自己獨特的風控手段和識別風險的能力。但是想借此撬動銀行資金的,非常之少,背後的邏輯很簡單。

銀行:為什麼保理公司需要授信?保理商:因為需要資金給企業融資。銀行:為什麼這些企業需要向保理公司融資?保理商:因為這些企業沒法直接從銀行融資。銀行:那既然我銀行放款給你保理公司,最終資金給到原本我銀行不準入的企業,我憑什麼相信這些企業能夠還得起錢,你保理公司能夠提供什麼有效擔保嗎?保理商:我們是輕資產企業,沒有強實力的股東擔保和抵押物,但是我們有出色的風控能力,通過XX技術、XX手段,有效的控制風險,目前不良率僅X%。銀行:聽不懂,別扯這些有的沒的,反正就是沒有足夠的擔保實力。


那保理公司撬動銀行資金和授信不易,為啥還要做融資?因為融資才是很多企業的剛需,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什麼的換誰做、做不做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有侷限性,沒有觸達到的業務,那都是保理公司的機會。因為大部分保理公司沒法從銀行獲得低成本資金,因此對外放款的融資成本較高。主攻的也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沒法做的客戶或者項目,以信用類、中小企業、商票、非標準化為主要特徵的融資項目,實現更高的貸款定價來彌補資金端的劣勢。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三、為什麼國內保理,絕大多數淪為大企業的變相融資工具?

一句話答案:圍繞大企業做融資,資金方才容易承認。而大企業更願意為了自己,而不是上下游做融資,因此商業保理成為變相融資的一種創新工具。

從第二個迷思過來,談到了早期不少國內保理商,是通過信用類、中小企業、商票、非標準化為主要特徵的融資項目,來實現更高的貸款定價,來形成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差異化競爭。但是存在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不良率高企和規模化不足。

實在話來說,國內保理商能做的客戶,大部分是銀行篩選剩下的,因此無論在客戶資質上,還是擔保措施上,都不盡如人意。信用類項目擔保物不足,中小企業項目易倒閉,商票項目價格戰,非標準化項目吃力不討好。國內保理商以這些業務為主導的,是可以形成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問題也明顯:容易出風險,業務量不大。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為什麼國內商業保理業務基本上不做賣斷式保理?


於是這行的從業者就開闢了一條新路:反向保理,拉上核心企業做融資。以第一個迷思的推導結論來看,核心企業幫助供應商融資的意願低,但是給自己融資的意願還是有的。因此,核心企業拉長賬期,或者設定到期日,讓供應商批量到保理商處申請融資這種方式就開始廣泛出現了。有核心企業的確權,資金方也容易找了,成本也低了,風險和成本也相對小了,業務量也快速做起來了。

(文章來源:天下通商貿-電子承兌匯票貼現服務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