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概说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概说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概说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概说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概说


款识,是特定时期瓷器上的一种标识。在古玩收藏界历来就十分重视瓷器的款识,并把它作为判定瓷器年代、估量瓷器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古代瓷器的款识,最早出现于宋代,但宋代署款识的瓷器不多。经元至明,在瓷器上书写款识之举才渐渐风行起来。尤其明代中期以后,除官窑器外,民窑瓷器中的“细路货”也多具有款识,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近年来通过2000枚明代民窑青花款识的分类整理和潜心辨识、研究,有以下几点粗浅之见。

一、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书款识者较少,而且多书于器内壁及壁底,未见有书于底足者。正德以后款识渐多,而大多书于底足。尤其嘉靖至崇祯期间,书款识者日多,几乎每件烧造、绘画工致的青花瓷器都书以不同形式的款识。

二、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款识多为四字或六字、三字、二字、一字及六字以上者较少。款识从右向左竖排,外周饰以双圈、单圈或双栏,也有不饰圈、栏者。款识多为楷书、行书,也有草书、隶书和篆书,但无论何种书体,大都书写率意,不工致,尤其是草书,更是随意挥洒,无有章法,而这恰恰是民窑与官窑款识的区别之处。花押款更是草率,一器一式无有规律,笔画含混,难以辨识。

三、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主要有年号、干支、吉语、堂名和花押款等,尤以吉语款为多。洪武至景泰期间的款识仅见器内壁及壁底书福、寿字者,为行、草、隶三种书体。成化、弘治时始见有底足书年号及福、太平者。正德时期的款识不多,仅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大明正德年造、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几种。嘉靖时期款识形式渐多,除年号、干支款外,还首次使用了长命富贵、万福攸同、永保长春、福寿康宁、天下太平、上品佳器、长春佳器、东昌造器等吉语款和学名款,而大明年造款为数最多。隆庆一朝为时较短,唯见大明隆庆年制、大明隆庆年造、万福攸同、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玉堂佳器几种款识。万历皇帝执政时间长达48年,瓷器制造量最大,款识使用最多,除年号、干支款和嘉靖、隆庆时流行的吉语、堂名款外,又出现了宣德年造、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制和成化、正德、嘉靖等年号寄托款,以及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等吉语款。天启时期,宣德、成化、嘉靖等朝的年号寄托款使用较多,尤其是成化款更是“满天飞”。此外除沿袭使用嘉靖、隆庆、万历时的吉语、堂名款外,又增有富贵长春、天启佳器、天禄佳器等款识。崇祯时期,除继续沿用前朝的款识外,并出现了洪武年制、永乐年制寄托款,特别是书于器内壁底的白玉斋、雨香斋、情古斋等堂名款尤多。嘉靖至崇祯各朝均使用花押款,其数量也比较多。

四、款识是鉴定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依据。判断瓷器的年代不仅要看款识,而且还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因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款识既有本年款,又有寄托款,而且一种吉语和堂名款往往沿用数代,如果仅以款识为据,很可能会造成断代错误。正确的判断方法应该是首先从胎釉、青花用料、发色着眼,然后再观其绘画内容和艺术风格,最后才是款识。如果前二者均与款识年代相符,方断代无误矣。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