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0幾歲,爲什麼每天都覺得累累累累累?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並不是沒有野心,而是沒有足夠好的耐心和體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學妹小景幽怨地跟我說:“學姐,我不知道怎麼回事,自從開始實習之後,每天都覺得特別累。

本來想著自己一個人在北京,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業務時間多做一點自己的事,看看書寫寫稿子,結果回到住處後只想癱倒在床上。我才20歲,為什麼每天坐在電腦前,都覺得這麼累呢?”

你才20幾歲,為什麼每天都覺得累累累累累?

其實不光是學妹有這種疲憊的感覺,我有時也常會覺得自己的體力配不上自己想做的事情。

跟另一個互聯網公司的朋友聊起來,他也說起最近的狀態不佳,是累嗎?我問起他來。

“累倒不怕,主要是工作沒有成果,根本沒什麼成就感,所以即便是忙碌,也沒有什麼開心的時刻,忙且不開心,那種疲憊感就油然而生了。”

或許這個朋友說出了我們累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份工作讓我們身心乏力,而是這份工作沒有帶來任何可以看得見的結果,或者沒有給到及時的反饋,讓時間消耗了我們去認真做事所追求的意義感。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你為什麼出發。”這是很早之前就聽過的一句話,跟學妹聊天時也提到了這句,我們常常說不忘初心,可是在旅途中,初心卻常常被丟到一邊。

學妹無奈地跟我說,“其實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公司做了什麼,一會兒有同事讓我幫忙做翻譯,一會兒另一個同事讓我去幫他搬東西,每一項工作我都沒辦法推脫,等忙完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看看時間,旁邊的同事都已經準備下班了。而我列在清單上的工作才完成了不到一半。”

跟很多職場中的朋友聊天后發現,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多多少少都會強撐著做一些瑣碎的,無意義的,無趣的,看不到結果,但是不做又不行的工作。

必須花費一些時間來與這些無窮無盡的雞毛蒜皮貼身肉搏。

你才20幾歲,為什麼每天都覺得累累累累累?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常常困宥在情緒中,拖垮我們的不僅是繁忙的日常,更是時不時就起伏顛簸的情緒。

下班後也常常會跟同事就近吃晚飯,有時候閒聊起來就發現,我們在工作中積攢了太多無處釋放的情緒,因為焦慮而把情緒包裝成“吐槽”跟大家一起參與,因為分享焦慮而讓自己的情緒更加波動。

“明明回家是想跟孩子好好玩耍的,但是忍不住就想起來工作中委屈的事情,眼淚就忍不住掉了下來。寶寶懂事地問我,媽媽,是不是我不乖才惹你哭哭呀?” 成為寶寶媽媽的同事無奈地說。

看起來只是一個職場媽媽心酸的一瞬間,可如果時大家討論起來,就開始忍不住向“喪偶式育兒”。

“要不要做全職媽媽”等方向跑去,雖然說討論的內容也在情理之中,可卻像是把自己置身在一種極其悲慘的境遇中,總歸讓自己的焦慮變得更寬闊了。

而小實習生也會常常因為一起聊天時,談到自己獨自一人在北京,還沒有找到男朋友時,聽到來自各種同事朋友的建議,“哎,你一個人工作肯定很累呀,快找個男朋友一起分擔下吧。不然以後找對象越來越難哦。”

小實習生為難地私下跟我發微信說:“本來我只是因為工作而覺得疲憊,但最近也因為自己的感情開始焦慮起來。現在連工作中,都會被這種感情工作都不確定的惶恐感佔據內心,我才20多歲,為什麼覺得人生這麼艱難?”

在吐槽和抱怨中,我們關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情緒放大的一種假象。

置身人群中時,所謂的比較和落差,讓我們對“理想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從而增加了對當下的不滿,過早地給自己下結論,進行消極的預言,失去生活的勇氣。

可是我們能把握的,就只有當下。

與其讓自己的疲憊感隨著情緒凸顯,逃避真正需要面對的情況,把自己的心態交到別人身上去引導,不如做好手邊能做的事情。

給自己的生活分解一些小目標,比如今天鍛鍊20分鐘,明天聽一節音頻課,在明知工作的結果無法把控之外,給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可控的生活。

這些積極的反饋和信號,能讓你可以更自信地面對未知的生活,擁抱“不確定”。

工作不順利,沒有男朋友,內心覺得無力,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停下腳步的理由啊,反過來想,這不也正是生活的動力麼。

正是因為生活中還有這麼多不完美的存在,我們的努力才有了意義。

亦舒說過:無論如何,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一個人終究可以依靠的,也是自己。

你才20幾歲,為什麼每天都覺得累累累累累?

比起覺得累,覺得艱難,其實你用什麼來緩解疲憊更重要。

覺得累的時候就習慣性地去刷刷微博和抖音,渴望從繁忙的工作之外逃離,從這些即時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得到片刻解脫。

結果本該做的重要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自己滿足於得到了休憩的假象,而最後不得不熬夜或挪用其他時間來彌補之前沒來得及做的事情。

我們太想要得到解脫時,卻常常陷入另一種碎片化的疲憊中,在看完半小時或者一小時的抖音,或者從微博切換到知乎,然後又在豆瓣上來回點擊後,時間花費了,但是該做的事情還停留在原地。

其實有一段時間,我也是一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睡一覺,然後再起來工作,這樣效率並不高,但是我當時覺得讓自己身體得到休息是最直接的方式。

但是後來另一個精通過效率管理的朋友跟我說:“或許你可以嘗試用另一種方式來緩解疲勞,比如到家先去衝個熱水澡。”

我後來嘗試了幾次,發現除了睡覺,的確還有更有效率的方式來緩解身體乃至心理上的疲憊感。

當然還會有更多可做的事情。採銅曾提到過“價值半衰期理論”,提出一件事情應不應該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

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稱之為“收益值”;

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而在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正確的時候,主要看它所帶來的收益半衰期的長短。

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漫無目的刷微博,跟別人掐架,在網上購物等;長半衰期的事情如練習書法,堅持寫作,學會一種思維技巧。

我記得有一個關於羅永浩的八卦,說他曾經在小攤上買了100多斤的成功學書,當年創業的時候每次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拿起一本看。

每當看不進去的時候,就果斷扔到一邊,然後換另外一本看。

每一次陷入僵局困難危險這種境地的時候,他說自己始終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心理暗示的效果或許正在於,在被”不確定性“籠罩時,在沒有歸屬感的當下,你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能量。

願我們人生即使疲憊,也依舊對自我滿懷期待。

願人生旅途漫長,而你我依舊實現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