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教書育人 見證河東教育變遷 聽張駿講述教師之家的故事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上世紀90年代,一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傳遍神州大地,激發起許許多多孩子的教師夢。在河東區就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祖孫三代6口人從事教育工作,續寫著“教育世家”的故事,見證著河東教育的變遷。恰逢第34個教師節之際,記者帶您走進這個小家,聽張駿講述教師之家的故事。

一家三代教書育人 見證河東教育變遷 聽張駿講述教師之家的故事

  祖輩:教育事業的播種者

  說起張家的書香傳承,還得先從張駿的父親張延禮說起。

  從教40多年的張延禮,桃李滿天下,雖然已82歲高齡,依然關心關注河東教育事業。上世紀50年代,懷揣著教師夢,張延禮成為了一名小學老師,先後在崇德里小學、李地大街小學任教。說起當時的辦學條件,張延禮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河東區沒有多少所學校,學校都在衚衕裡,清一色的平房,教室裡鑲幾塊木板,刮上黑油漆就成了黑板,雖然有粉筆,但很劣質,粉塵特別多。那時候可以說是教育最艱苦的時候。”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面對稚嫩的學生,張延禮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書就要認真負責,要做就做最好的。”張延禮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不僅要把學生教育好,家裡的3個子女也要教育好。他始終告誡子女們要“規規矩矩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可能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教師這顆種子悄悄地在子女們的心裡生根發芽。兒子和小女兒都擔任老師,並在河東區任教。

  上世紀90年代,張延禮調入河東區教育局,分管小學和幼兒園工作。雖然現已82歲高齡,但是說起河東教育的情況,依然如數家珍,歷歷在目。原本,孩子們當了老師後,張延禮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愛管閒事”的他仍諄諄教導兒孫們要先正己後正人,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做教師要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現在,張延禮的兒子、兒媳、女兒、孫女都是老師。“一家三代,6名教師”,提起這事,張延禮充滿了自豪,一家人聚會時談論的話題,始終繞不開河東的教育。

  父輩:教育事業的耕耘者

  父母對子女成長軌跡的影響不言而喻。現年52歲的張駿,是102中學黨委書記。上世紀80年代,張駿繼承父親的衣缽,如願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在唐口一號路小學(如今的河東區實驗小學)任教,後來又相繼在教育局、7中、98中、102中學任職。從過去簡陋的辦學條件,到如今的現代化教育建設,張駿親身經歷著河東教育的變遷。“說實話,與父親那時候的辦學條件相比,我們已經很幸福了。從過去的木質黑板到水泥黑板到水泥黑板到毛玻璃黑板,再到如今的交互式電子白板,河東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校舍的變化還是硬件的改善,再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身為河東教育人感覺特別自豪。”

  談起他的教師情結,張駿坦言跟父母的薰陶不無關係。“小的時候,因為父母都是老師,所以我們兄弟姐妹3人從小就跟著父母在學校,耳濡目染,身邊接觸的都是老師,對於老師感覺特別親切。”工作後,順理成章就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想不出來原因,覺得自己屬於這份工作。”回想起小時候張駿經常跟著父母到學校上課,父母在講臺上教書的樣子便成了他模仿的對象。後來,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調離教育崗位,但都被張駿一一謝絕。可能是骨子裡的教師情結,始終讓張駿割捨不下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至今依舊兢兢業業堅守在教育崗位上。

  孫輩:教育事業的延續者

  張駿的女兒張驊楠,今年29歲,是54中學的語文教師。作為這個“教育世家”的第三代教師,張驊楠被全家人寄予厚望。

  因為父母都是老師,在張驊楠童年時期,父母每天回家後,談論的話題永遠繞不開學校和學生,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老師便萌生了一種敬意。在她的記憶中,父母因為工作關係,很多時候無暇照顧她,忘記接自己放學更是家常便飯。而且,父親任職校長13年間,從未與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儘管當老師是她的夢想之一,但她卻打起了退堂鼓。大學報考志願的時候,張驊楠毅然選擇了天津師範大學的傳媒專業,畢業實習的時候也是在傳媒領域。可是,兜兜轉轉之後,張驊楠還是覺得可能當教師更適合自己。為此,她專門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如願成為一名教師。“走上講臺才明白,‘師者,傳道受業解惑’的真正意義。”張驊楠說道。也就是從那時起,她理解了父母,告訴自己要成為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樣的好老師。

  可能是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張驊楠當起教師如魚得水,相比同齡人,她更加快速地適應教師這個職業。特別是今年她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更是受到家人的一致讚許。“爸爸告訴我,如果沒有經過畢業班的辛苦,沒有經過班主任的歷練,作為教師是有遺憾的。”張驊楠說道。目前,已經執教6年的張驊楠,是家中教齡最小的。在她的心中,教師是一個值得傳承的榮譽。“對於我們一家人來說,選擇老師這份職業,過去不會懷疑,將來也不會離開,因為這份信仰已經流淌在血液裡,深深刻進了骨子裡。”張驊楠說。

  記者:彭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