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的也很飄嗎?|從「問題導向」到「解決導向」

你活的也很飄嗎?|從“問題導向”到“解決導向”

有很多人向我提過這種類型的問題:

“老師我覺得自己的毛病特別多,我總是非常的敏感,和朋友交往很容易被他們傷害,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向他們表達出來;

我最近也特別的抑鬱,心境特別低落,很絕望,不知道該怎麼辦,工作也不想做,每天上班都很痛苦,總是一邊痛苦一邊拖延,但是我又知道這樣是不行的,但就是還不願意去工作,我也知道自己該多出去多和朋友聊聊或許會好一些,但是我就是不想出去,只想自己一個人待著。

所以現在我每天都特別的焦慮,老師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然後我通常會對他們的問題做一個簡短的分析,然後提出一些具備可操作性的建議。

對方通常會說:老師你說的太對了!我的確就是這樣的!我小時候/我和我的一個朋友/前幾天等等等,然後再舉兩三個問題進一步來證明自己的問題。

通常這個時候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了,只能夠對對方表示一定的同情和安慰。

但是呢,重點在於接下來對方一定還會再問我一個問題:“老師那我該怎麼辦呢?”

注意,我的意思是:在我已經明確的給對方提了精準的建議之後,對方還是會再次問我,他應該怎麼辦。

而且多數時候,上面的那種對話模式是要重複好幾次的,就是不管我給他的建議重複了幾次,對方會一直像沒聽到一樣,他們只會關注我對他們“問題”的分析,並繼續談出更多的“問題”;

卻對那些如果“解決”問題的建議十分的不敏感,以至於他們會在我重複了很多次建議之後依舊問我:我該怎麼辦?

這樣一種情況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許多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問題導向”的,而非“解決導向”的。

什麼叫做“問題導向”呢?

也就是說,你的關注點會一直持續在困擾你的問題上,那些限制你的阻礙上。

而“解決導向”思維的人,他們的關注點則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迅速集中在: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我要通過哪些方法和步驟來達成目的?我要開始的第一步是什麼?

同樣是“我很痛苦,我該怎麼辦?”這樣的一個疑問,“問題導向”思維的人,他們始終只關注在“我很痛苦”這前半句上,而“解決導向”思維的人,他們的關注點則更多的是在“我該怎麼辦”這後半句上。

表面來看,一個“問題導向”思維的處於痛苦之中的人,他也很想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但問題在於,他其實並不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解決”的意思,是我們針對問題,付出有效的努力,來一點一點的將問題給克服。

我們是實實在在的面對這個問題,並且付出實際的行動去直接的接觸這個問題。

而“問題導向”思維的人,他們其實只是希望這些問題、這些痛苦能夠“沒有”了。他們想要的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問題自己“消失”的方法。

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比如說你因為沒有錢而很焦慮,“解決導向”思維的人,他們想要的是怎樣讓自己去賺到錢,而“問題導向”思維的人,卻希望的自己能夠“不焦慮”。

而且這種“不焦慮”的涵義是:我不用付出任何的努力,我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別人告訴我一個很簡單很神奇的方法,一下子就能把我的焦慮給“拿掉”、讓焦慮感直接“消失”。

這是很多人在給出了“解決方案”之後,依舊還是在不停的問“我該怎麼辦”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從最根本的層面上就沒想要直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只是希望讓問題直接消失,而自己又不用付出太多。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一種心態呢?

那是因為,許多人把他們的“心理問題”,比如沒有動力、我很焦慮、我沒有自信等等,當成了他們不去“解決”問題的「理由」,於是問題就始終無法被解決了。

這樣一種情況的邏輯,就好比你要減肥,但你覺得自己太胖了減肥會很累,所以就不減肥了是一樣的。

“問題”本來就是需要你去“解決”的,但你又把“問題”當成了不去付諸行動的一個理由、一個阻礙。

那麼我們要怎樣從“問題導向”的思維,轉變成“解決導向”的思維呢?

最根本的一點,就在於破除“希望問題直接消失”的這種幻想。

我們必須深刻的意識到:問題只會在我們付諸實際有效的行動之後才能被解決。就像你面前擺了一個瓶子,想讓它倒下,你得伸出手撥它一下。

如果你永遠不願意抬一下手,這個瓶子可不會自行倒下。

同理,如果你不願意付諸行動,問題也不會自行消失。

但是這種“希望問題直接消失”的幻想是怎麼產生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人其實完全缺乏實際的“解決問題”的經驗。

多數人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非常強烈的主動爭取過什麼,遇到了重大的事件或問題,也沒有擁有過明確的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問題給解決。

他們很多時候都是隨波逐流,渾渾噩噩,任由生活自由的發展,任由自己被外界推動著走。

因此在一開始,他們其實就是完全缺乏這種實際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的。因此,“解決問題”實際上對他們來說,這缺乏一種“實在感”和“落地感”。

他們會一直浮在問題的表面,而始終不願意沉下來堅持去做些事情。

這種“浮在表面”的感覺,其實就是對問題的一種逃避。因為不願意沉下來付諸行動,所以就讓自己一直繞著問題打轉,幻想著不用去直接面對問題、而在某一天問題就自行消失了,自己也就不用再承受痛苦了。

這種對問題的逃避,其背後的原因在於,許多人根本就沒有建立“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負責”這種意識。

實際上他並不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是隻想要去“享受”。他只希望能夠儘可能的享受更多,儘可能的讓別人為他去應對問題,儘可能的付出的越少、得到的越多越好。

“自己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存在於他們的“幻想”之中的東西。而不是基於當下的、當前的自己實實在在所擁有的這些、所經歷的這些。

他們當然也會去設想自己未來的生活,但那未來的一切在他們的設想之中,都是很“輕鬆”的就得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玄幻小說、言情小說能夠吸引那麼多人的根本原因。因為這些小說滿足了他們內心最深處的這種幻想,即——不用付出什麼努力,只需要依靠奇遇就能速成神功,只需要強迫就能獲得美女對自己的忠誠,只需要依靠坑蒙拐騙、就能迅速發家。

包括那些7天學會XXX、一小時掌握XXX的網絡課程,也是滿足了人們這種“付出很少、得到很多”的心理。

當然了,如果課程內容過關的話,也許7天你真的就能學會XXX。但問題在於,很多人把這理解為:我只需要去“聽”完7天的課就能學會了。我不需要在課上記筆記,不需要整理這個課程的思維導圖,不需要反覆複習那些重點知識,不需要花費時間去思考課程的內容以達成理解,更不需要學了之後去實踐。

總而言之,他們只希望以最輕鬆的方式,獲得最多的利益。

那麼因此所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他們會活的很飄。

他們會一直覺得自己很難找到生活的真實感,也難以從生活中感受到意義。他們很難能夠踏踏實實的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在做一件他自己很喜歡的事情,他的狀態也難以百分之一百的投入。

所以他們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覺得處處都很糟糕,很難有令他滿意的地方,但是他又找不出最根本的問題在哪兒,不知道到底是哪兒出了差錯,令自己獲得這麼不開心。

其實所有的問題本質上都來自於:他對自己現實生活的抗拒。

他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生活,沒有認識到,當下所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生活。

而是始終理所當然的把他自己潛意識中的那種“理想化生活”,當成是自己應得的,會認為那種理想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生活。

所以他總會在潛意識裡有這樣的一種理由:等我的那種理想的生活到來了,我就會好好努力了!

到那個時候,我就能充滿幹勁,每天的生活都很豐富多彩;

到了那個時候,那種美好的、沒有太多問題的、充滿了輕鬆快樂的一切,才是我應有的生活;

這種對未來的期待還有一種變體:

也就是認為:等我有了強大的動力的時候,我就會好好努力了;

等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的生活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等我解決了自己的心理陰影,我才能夠去好好生活;

事實上,這些所有的認為我到了未來要XXX我就會改變了、生活就會好起來了的幻想,本質上就是因為他們“現實”的生活經驗太匱乏了。

或者說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理解、也沒有正視“現實生活”究竟是什麼,所以他們才會一直活在一種“幻想”之中。

他們因為受到影視劇、回憶加工、情緒波動的影響,而把人生理解為是那種彷彿小說和電影中的跌宕起伏的劇情一樣的東西。

因為“電影”和“小說”對我們的影響太常見、太頻繁了,包括一些實際上有劇本、有剪輯卻打著“真人秀”名義之類的節目,這些都大大的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

很多人根本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明白: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節目,甚至包括你正在看的我寫的這篇文章,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對生活的一種“抽象化”的描述、或者是“編排”。

當一篇文章告訴你:你按照我說的做就能獲得幸福的時候,很多人對這種幸福的理解是:像故事裡的王子公主一樣衣食無憂吃喝不愁、天天有人供著的那種“幸福”;

或者是由他自己的各種幻想構成的:錢多到花不完,妞多到泡不完,沒事多到吃不完。

你看,我們對於幸福的認知竟然是由“故事”告訴我們的,或者是由我們自己硬生生的給“想”出來的!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可笑的。

因為故事本身就不可能是真實的,任何故事、甚至包括所有類型文學作品的邏輯,它都是“作者”本人的邏輯,而不是現實的邏輯;

我們在沒有充分接受現實生活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是無法知道“現實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所謂的幸福只不過是一種空想,是一種瞎扯淡;

再加上現在發達的互聯網,無數紛雜的資訊接踵而至,這裡面有無數的商人為了迎合你的幻想而精心炮製的信息、故事、人設,於是互聯網給我們的“幻想生活”提供了一片沃土,我們無數人在互聯網上製造出我們“幻想生活”的假象,並彼此交織。

由此就導致:“不現實”的對生活的認知充滿了互聯網的各個角落。

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去好好體驗自己的真實生活,以至於你們看到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以為那些什麼“詩和遠方”、“高端的精英社區”、“思想深邃的大V”都是真實的。

但其實統統都是狗屁罷了。

就像詩和遠方落回到現實需要大把金錢的支撐,所謂的精英社區裡面充滿的也不過是一群裝逼犯,大V的深邃的思想阻止不了他約炮撕逼。

每一次網民幻想的破滅,這從來不是大V、不是社區、也不是文藝青年的美好向往的錯,本質上只因為多數網民自己太傻X了而已。

他們完全缺乏對這個世界基本的認識,連稍微複雜一點的問題都不願意去思考。

“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他的人品沒有關係”,這麼簡單的道理在生活中一想就能明白了。然而還是有無數的傻X,前赴後繼的因為某個人的臉、某個人的思想、某個人的人設而完全將這個人給完美化、理想化。

如果你不具備基於現實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始終活在那個被簡單化、抽象化、非黑即白的網絡世界、幻想世界中,那麼你會很難獲得一種“真實感”。

一個人之所以活的很飄、之所以一直陷在問題裡面遲遲不能解決、在他的認知裡也不知道要怎麼解決,這本質上完全是一整套的“系統思維方式”的問題。

陷在“問題導向”思維裡的人,他們只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為在他無意識的對“幻想生活”之憧憬的對比之下,“現實生活”有著太多的不完美、太多的問題。

而“解決導向”的思維並不只是說:你只要學會了面對問題、為自己負責、給問題制定目標和解決策略就可以了。它並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如果你還不能徹底的接受“當前的一切就是你的現實生活”的話,即便你能夠制定目標和策略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同樣也還是會很飄。

就是即便當你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你還是會很飄。

破除對那種“幻想生活”的渴望,這才是最根本的令我們能夠落回到現實的方法。

當然,“幻想生活”不等於“理想生活”,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人要苟且於眼前,就沒有任何雄心大志了。可以實現的“理想”、和只存在於自己頭腦中的“幻想”,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不能將他們混淆。關於這一點在我的系列課《清醒的幸福》中有更為詳盡的解釋。

我之所以要強調“解決導向”的思維,最根本的想要闡明的是:人應該學會為他自己當前的生活負責。而且,我們也不得不為自己負責,我們也只能自己為自己負責。

如果我們能夠回落到當前的現實,意識到當前就是我們的生活、別無選擇,意識到幻想的那種生活只是對真實的逃避,那麼,我們會轉變成“解決導向”的思維,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像“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人通常以為,那種幻想的生活是美好的,現實的生活是醜陋的。殊不知,人只有接受了現實,才能真正的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