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山水形胜(二)

01

七佛说法元象山

秦岭的“宗教文化”和“隐士文化,在渭南南塬的元象山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元象山谷内幽静芬馥,泉澈鸟鸣,恍若仙境。这里有着可以比肩任何佛教祖庭的圣地 ——“七佛说法处”。

临渭区山水形胜(二)

七佛说法处

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唐代佛教经典《法苑珠林》华香篇记述:“唐雍州渭南县南山倒豹峪,有悬石纹状倒豹,因为名焉。谷有岩象于佛面,亦号象谷。古老传云,昔有梵僧来云,我闻此谷有象面山七佛龛,昔有七佛曾来此谷说法,洞内有薝卜华,常所供养……山下俗人时见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挺出空际,故像头之号非是虚立……”唐渭南县尉王建所作《酬柏处士御闻与韦处士同游灵台寺见寄》诗中所述:“西域传中说,灵台属雍州。有泉皆胜迹,有石皆佛头。所出薝卜香,外国欲来求”。说明梵僧悬记的七佛说法处,和智积法师得香处就在这里。当时已经有外国梵僧前来朝拜。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文献里记述的“说法石”至今依旧屹立岭头

02

文人骚客赋塔山

塔山位于渭南城区东南三十五华里处,东西走向,是秦岭主山二郎山北延的一个小山系。山势雄险奇峻,英武挺拔。有鸡上架、蒜蓇葖岭、十三盘、阎王砭等景点。漫山奇花异果,柏翠松青,景色秀丽,故又有“花果山”之称。

临渭区山水形胜(二)

塔 山

相传唐贞观年间,山口石坪上始建有灵台寺,又名福应寺。寺后有塔七座,象征七星,故名七星山。寺内有石林古柏,善男信女,文人骚客,络绎不绝。唐代诗人刘禹锡、贾岛、钱起、郎士元,明代文人南逢吉、南居益、贾屿等曾在此流连忘返,留有诗文。

渭南尉郎士元秋夜宿灵台寺,赠钱起诗曰:苍苔古道行应遍,落木寒泉听不穷。更忆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

岳冠华著《渭南县志》载:“渭南之山,独灵台名,灵台之胜,独七星塔名,七星之传,独以曹皇后名。”从凤凰山北的曹峪村,即为曹皇后的出生地。

清代以来,塔山山荒寺废,至今古庙宇遗址宛然。但流传了千年的杀人桩、滴血盆等标志性文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知所之。

03

喇嘛盗宝东阳谷

东塬康沟又名东阳谷,位于塬的北缘,距老县城5公里。昔日常年溪水不断,两岸绿树葱荣。临渭区除了湭河外,过去还有东阳谷、杜化谷水注入渭河。

临渭区山水形胜(二)

东阳谷

因东阳谷风景优美,东晋陇西王嘉迁居元象山之前,曾在此隐居讲学。隋大业二年,在此附近修建了皇帝行宫——崇业宫。唐朝兵部侍郎的王宗嗣也埋葬在这里。明万历年间,康姓人由现在的阳郭镇康坡迁入此地,逐渐繁衍壮大。人们就把此谷叫康家沟。

康沟村并入向阳办东王村,南依秦岭,面向渭河,俯临平原,左右夹山,三面合围。传说曾有喇嘛师徒二人偷盗金猪,在湭河川宋村把公猪盗走后,把母猪追赶到这里,母猪无处藏身,钻进地里。喇嘛挖猪挖出一股泉水,问当地人此地何名?曰:“康家沟”。糠是猪的美食,因道破天机,猪自然难被盗走。喇嘛挖出的水,人称为母猪尿。沟内泉水众多,此处唯大,泉涌成溪,终流不断,村民们受益不浅。

当地人根据此地形貌编了康家沟八大景:环凹里百鸟朝凤;蒸馍嘴圆又圆像个鸡蛋;牛鼻梁好像似一座青山;南窑里母猪尿长流不断;小渠里长芋子闪过竹竿;老母庙火光常显;黑虎潭年深久远;胶泥崖长怪物不入人眼。

04

杜化谷里故事多

渭南城区北临渭河,南靠黄土台塬,南塬上由于受下伏阶梯状断裂及山洪冲刷的影响,散布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谷道。“杜化谷”就是其中一条。

临渭区山水形胜(二)

杜桥中学

杜化谷也叫背坡沟,南起三张镇背坡村、宋村、南沟、小东沟、西沟村,北至杜化路以南消失。此谷曾有河水流出,称为“杜化谷水”。“杜化渠”修建于唐武德七年,是境内最早的小型引水工程,它利用杜化谷水灌溉今白杨、双王一带的农田。

明万历年间,在杜化谷水上修筑了一座石桥,称为“杜化桥”,也叫“杜桥”。杜化一直处于咽喉要道,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或意气风发,或贬谪失意地走过杜化驿站。

相传三国时曹操和马超在此作战时,曾遗有大铁锅一口,后来僧人在此修建了“大锅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锅寺遗址上尚有形似锅台的大口台遗存。

杜化谷水断流之后,杜化桥、杜化渠、杜化驿、杜化里、杜化集镇,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这就是今天杜桥街道办、杜桥中学名称的由来。

坐落在辖区的金水公园,设计建设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好去处。

05

明光冲天明光峪

东出渭南城,在毕家村和芦家村之间,有一个宽不足百米、长不到两千米的沟壑,名叫眀光峪。这是四百年前夺去八十三余万生命的渭华大地震,仅仅留下的一个地名。

当地人将其不称眀光峪,而称凉水桥或冒水潭,因沟底有一潭泉水,位置在眀光峪粮库与高速桥之间。建眀光峪粮库时,泉台被毁。据说明朝大地震前,此地曾明光缭绕后,地裂数丈,闪出一条峪道。当时渭南府的官吏因在家救灾,加上余震不断,进京向朝廷汇报时误了时间,怕有杀头之罪,称渭南城城东明光冲天、地裂数丈,仅绕行眀光峪就用了月余,因而得名眀光峪。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渭华一带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造成了本县历史上最大的地灾。史载本县地如箕簸、建筑顿毁、裂缝几十处,涌出水中有柴、船板,县东南十五里,黄土塬移动,路面凸出,城中人和街北,从县府至西城墙,下陷一丈多,一昼夜余震二十多次。

地光是地震的前兆之一,是在地震前出现的一种奇特发光现象,其颜色以蓝白色和红色居多,也有黄色和其它颜色。不知当初这里的地光多么可怕,但造化让我们记住了这个灾难的名字,祈祷眀光峪里不再有“明光”。

05

金氏陂主关中丰熟

《渭南县志》记载,下邽、蔺店一带是汉时金氏陂的所在地。此地四面有陂蓄天雨。汉昭帝时,车骑将军金日因功封赐此地,因而得名。两千多年来,蔺店就叫金陂。

金日磾原是休屠王的太子,少年时投降汉朝,最初在黄门养马,后来一跃而成为首屈一指的朝廷重臣。武帝临终委托他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创建了“昭宣中兴”的大业。

《新唐书•地理志》载,下邽县“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三辅决录》记载:“此陂水满,主关中丰熟。”唐武德二年,引白渠入陂。该渠由临潼康桥北引泾东流入临渭境,从官底乡向东南流,经故市镇白渠渡村,再东南流到孝义乡金家滩附近入渭河。陂址在渠的东西两边故市、交斜、孝义及信义一带。

人们为了纪念金日磾,在金陂乡南一里处,为他修了衣冠冢,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54米,宽39米,高17米。每到农历二月八日,妇女不用干活,上香烧纸时,在冢上滚鸡蛋,口念“今天祭了冢,腰腿不疼痛”。

如今水陂早已不存,仅余洼地一大片,少数地段雨季仍蓄有明水。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理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