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最賺錢的生意,第一就是創新,第二就是壟斷。馬雲就是通過創新來積累財富的代表,而李嘉誠就是通過壟斷來積累財富。

李嘉誠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隱形首富,李家的真實資產早已經不少於比爾蓋茨等富豪了,而且他大部分資產都是實打實的實業,這比靠股票盈浮成為首富貝佐斯要穩當得多了。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李嘉誠旗下有四家核心的公司,第一家就是長江和記公司、第二家就是長江地產公司、第三家是長江基建公司、第四家就是電能實業公司。說起電能實業這家公司堪稱是李嘉誠的一臺賺錢機器。

電能實業在全球6個國家擁有13個電廠,7個配電網,還有一個輸氣網絡。電能實業還是香港最大的電力公司香港電燈公司的大股東。在香港商業歷史上,香港電燈公司是一家舉足輕重的公司。也正是這家公司幫助李嘉誠成功登頂了華人首富的位置。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當時李嘉誠正是趁著政局不穩,英國公司大舉斥資的機會,以超低的價格買下了香港電燈公司。隨後李嘉誠在10年內7次提高了電價,以此來斂聚了大量的財富。這也是為何許多香港人並不喜歡李嘉誠的原因。

香港是全球最早通上電力的城市,早在1888年香港就通上了電力。香港電燈公司一直是公用的電力公司。除此之外,香港還有一家中華電力公司,這家公司是伊拉克家族嘉道理在香港成立的。這個家族也靠著中華電力公司成為了屹立百年的百億鉅富家族。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70年代,李嘉誠靠著上市集資,成功逆襲,成為了香港商界的一個後起之秀。70年代末,李嘉誠通過了幫助包玉剛收購九龍倉一戰,取得了包玉剛跟匯豐銀行的信任,從此開始平步青雲。

80年代,香港市民對於香港的未來充滿疑問,中英談判影響著整個香港的發展。當時許多英資公司都不看好香港的未來,於是紛紛開始從香港撤資。其實不僅僅英國人,而且不少香港人都不看好香港的未來,紛紛都甩賣資產,選擇移民。

李嘉誠當時在包玉剛的幫助下收購了和記黃埔實力大增。李嘉誠依然看好香港的前景,於是他果斷選擇留在香港。英國的置地公司在1980年收購了香港電燈公司,置地是香港最大的英資公司之一。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1985年,置地打算撤離香港,而且加上這個時候置地虧損連連,李嘉誠趁機以低價從置地手上打劫了香港電燈公司。置地獲得了李嘉誠的36億現金,改善了財務狀況。李嘉誠則撿了一個大便宜。李嘉誠的收購價格比市場價格便宜了13.5%。

香港電燈公司控制了香港島、南丫島的電力。李嘉誠接手了香港電燈公司之後,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李嘉誠在短短十年內竟然7次提價,香港市民可以說是苦不堪言。李嘉誠卻以此積累了龐大的財富。

香港電燈公司的電價比起中華電力公司的電價,足足貴了40%。香港電燈公司每年的利潤就達到了幾十億元。1997年開始,李嘉誠利用香港電力賺到的鉅額利潤,開始了國際化的投資,先後在幾個國家投資了十幾家電廠。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

2011年,李嘉誠把香港電燈公司更名為電能實業並且成功上市,市值高達1000多億。2014年,李嘉誠進行了一次分拆,他把電能實業的香港業務獨立成香港電燈公司分拆出來。分拆之後的香港電燈公司,市值就高達600多億。電能實業的市值依然達到了1200億元。這次分拆重組,李嘉誠獲利就達到了數百億。

不久之後,李嘉誠出售了19.9%的港燈股份,套現了70多億元。港燈穩定的現金流,給李嘉誠在資本市場馳騁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其實李嘉誠的巨大財富,是通過壟斷了香港大量民生生意來累積的。這也是為何李嘉誠在大陸跟在香港的名聲完成不一樣的原因。

趁市場低迷,以超低價收購電力公司,10年內7次加電價狂賺數百億,其實李嘉誠也說過自己首先是一個商人,不要用那些虛無的道德去綁架他。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真的是做得足夠出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