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長勢衰弱、葉小發黃,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在苗圃,樹木長勢弱,葉小發黃等,但卻既沒發現病害也沒發現蟲害,那麼,很可能是這個原因——土壤板結。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在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乾燥後受內聚力作用的現象,是農業生產上經常碰到的問題。

土壤的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的含量是土壤肥力和團粒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機質的降低,致使土壤板結。

樹木長勢衰弱、葉小發黃,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瞭解引起土壤板結的原因

1. 長期單一施用化學肥料

腐殖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不但會引起土壤板結,還可能龜裂。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的原因是化肥中只有陽離子或陰離子是植物所需要的元素,植物單方面選擇吸收了有用的離子,造成土壤酸化或鹽鹼化。

2. 過量施入氮肥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團粒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是以微生物的活動來實現的。向土壤中過量施入氮肥後,微生物的氮素供應增加1份,相應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來源於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含量低,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3. 過量施入磷肥

土壤中的陽離子以2價的鈣、鎂離子為主,向土壤中過量施入磷肥時,磷酸根離子與土壤中鈣、鎂等陽離子結合形成難溶性磷酸鹽,即浪費磷肥,又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4. 過量施入鉀肥

向土壤中過量施入鉀肥時,鉀肥中的鉀離子置換性特別強,能將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多價陽離子置換出來,而一價的鉀離子不具有鍵橋作用,土壤團粒結構的鍵橋被破壞了,也就破壞了團粒結構,致使土壤板結。

土壤板結的危害

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而導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發育,植物根部細胞呼吸減弱,氮素等營養又多以離子態存在,吸收時要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呼吸減弱,故能量供應不足,影響養分的吸收。

土壤板結也會導致缺素症。缺素症有時並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這種元素,而是因為土壤板結、土壤酸鹼度不適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應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的。

打破土壤板結的原理及方法

1. 增施有機肥料或微生物肥料

逐步恢復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泌物能溶解土壤中的磷酸鹽,將磷素釋放出來,同時,也將鉀及微量元素陽離子釋放出來,以鍵橋形式恢復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肥、透氣、調溫的性能。

2. 秸稈還田

農作物秸稈是原始的有機肥源,秸稈粉碎還田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為土壤微生物活動創造良好環境,有利於有機質分解、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3. 適度深耕

當深松深度大於30釐米時,可打破犁底層,加厚土層厚度,改善耕層構造,從而防止土壤板結。

4. 測土配方施肥

依據土壤化驗結果配方施肥,通過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做到缺素補素,這樣化肥施入土壤是不會使土壤板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