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方式

中国的战争方式

中国的战争方式

解放軍希望能致癱敵人作戰體系足夠長時間以實現其目標,這樣就不需要費心去消滅它的對手了。

  • 國家利益(2018.9.11)

  • 作者James Holmes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事戰略主席

  •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s-way-warmaking-30982

This Is China's Way of Warmaking

“系統之系統”——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想法,不是單個的戰士或船隻、飛機或坦克,而是體系化作戰。例如中國在2015年的軍事戰略中表示,將使用“聯合作戰部隊”,“在信息優勢、精確打擊和聯合作戰的體系作戰中佔據主導地位”。這就是中國武裝力量如何將“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中國作戰方式的“精髓”)付諸實踐。他們將為突發事件研製系統之系統,並將它們送往戰場。他們將努力使敵人的系統失效並摧毀其作戰體系。在攻擊對手的弱點時鞏固自己的弱點,你就會走得很遠。

對此可以稱之為“中國特色的聯合作戰”。今年早些時候,蘭德分析師傑弗裡·恩格斯特羅姆的專著《體系對抗與體系破擊》對中國戰略和軍事思想的分析引起了關注。恩格斯特羅姆對關於系統之系統進行了理論淵源,也闡述了中國工程師和戰略家的說法。

“系統之系統”只是噱頭

《體系對抗與體系破擊》中提出的觀點雖很平庸也具有一定啟發。說它平庸是因為系統之系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幾十年來它一直在西方流傳,早它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這一學術觀點就在工程師們中間傳播,五角大樓在世紀之交的“轉型”時代也對此頗為青睞。差不多十年前,國防部發布了體系工程指南,該指南分析了體系工程的嚴謹性,並解釋瞭如何實施該概念。

解放軍戰略家似乎從西方的概念中得到了提示,直接引用了此命名方法。這對中國來說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某些泊來思想和短語與解放軍的思考者產生共鳴,有時甚至比概念的提出者更能引起共鳴。

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員仍在使用美國縮略語MOOTW,意思是“非戰爭軍事行動”,而在美國有關軍事行動的講話中MOOTW早已不再經常被提及。

恩斯特羅姆的論文的平庸還在於,將孤立的子系統送入戰爭必然是一場災難——自古以來一直如此。將單個武器系統或士兵送入戰場,而不是將其戰鬥力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不管每個戰士或武器多麼強大,也不過是被人屠殺的烏合之眾。自古以來統一指揮就是戰爭的本質要求,戰爭就是要讓紀律嚴明的軍隊逐片打擊支離破碎的對手,只有“系統之系統”這個口號是新的。

想想海上力量。海軍艦隊是一個系統之系統,彙集了諸如航空母艦,作戰飛機,尖樁船和物流船等獨立的複雜系統。艦隊指揮官的指揮控制體系,將不同的組成部分整合成一個整體,其軍事力量大於其各部分的總和。再加上支持艦隊的遠程傳感器和陸基設備,你就擁有了一個真正複雜的作戰體系。從工業時代的黎明起,艦隊、空軍和軍隊概莫能外。

恩斯特羅姆僅僅從一個新概念出發來研究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的體系思維。就過高估計了新概念的作用,老概念可能不平庸,至少它曾經是被檢驗並被接受了的。

事實上,持續數十年的“積極防禦“思想比“系統之系統”的想法更值得研究。前者可能被銘刻在前瞻性思考中,後者可能只是浮雲,註定要在下一個流行概念時出現消散。

因此,探索體系思維可以為經過時間考驗的解放軍戰爭方法提供一些參考。它要求美國和盟軍反思自己的體系穩健性和彈性進行一些,以及應對敵人的體系破擊或是系統孤立化的能力。因此不需要深究恩斯特羅姆的研究,讓我們回顧一下有關係統工程理論的一些早期著作。這樣做將揭示中國工程師和戰略家可能從中得到的東西,孤立系統對盟友造成的危險,以及它給予他們利用的機會。

重讀系統工程理論

我最喜歡的一篇系統工程文章出現在2003年,由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Old Dominion大學的一個學者團隊提供。值得你花時間閱讀。以下是我從中汲取的一些與美中戰略競爭相關的內容。

首先,子系統帶來了嚴峻的智力挑戰。設計一個獨立的複雜系統已經足夠困難了。我自己的背景是槍械和海洋工程。想想一所老派蒸汽工程廠。主發動機連接到軸,該軸轉動螺釘並推動船體穿過水。聽起來很簡單?但鍋爐需要產生蒸汽來提供運轉發動機的動力。鍋爐需要不斷供應燃料和淡水,以及輔助系統,將排出的蒸汽冷凝回淡水中以便再利用,並在邊緣進行其他服務。這需要大量的泵,熱交換器等等。下次您訪問一艘歷史悠久的船時,請到下方看看那些令人暈眩的管道系統,閥門和其他裝置。

你可能會說,即使一個獨立的武器系統或平臺也是一個系統之系統。ODU的合著者引用了1979年的一本書,將系統之系統比作“一幅大約5英里寬的拼圖”。我們站在地上,試著看看如何把拼圖拼在一起,而不是從高處俯視拼圖塊。“從地面上很難看到整個東西,因為我們的視野有限。

第二,關於系統之系統的文章非常抽象。它們幾乎不傳遞子系統工作環境的信息。考慮到各種複雜的系統,軍事部門在執行行動時必須進行組合和匹配,脫離上下文將是不可避免的。Old Dominion團隊一開始很樂觀(他們甚至引用了航空母艦特別工作組作為子系統的一個例子)但隨後在文章的其他部分中陷入了抽象。《國防部系統工程指南》和恩格斯特羅姆蘭德專著中所引用的中文著作更加具體,但不足以讓讀者理解如何將系統理論應用於實際應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可能會人產生“這個概念很容易應用“的誤解,如果你無法將系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麼你作戰體系中的子系統中就是一個洞。

第三,分析師和實踐者認為系統之系統完全是一個工程問題。

這個術語在國防部的定義中將監督描述為“一個跨學科的工程管理過程,一個完整的、全生命週期平衡的系統解決方案集,以滿足客戶需求”。通過對文獻的調查發現,這一概念的支持者同樣認為它完全是一個工程問題。“跨學科”一詞所指的是STEM學科——大部分是數學和物理科學。(普渡大學工程學院就此話題開設了一個項目,指出應將社會學納入其中)相比之下,ODU的合著者支持打破傳統學術界限的“跨學科”方法。

這是有道理的。系統之系統的工作超出了純粹的科學技術領域,不是嗎?一般來說,工程系統更喜歡穩態操作,他們不喜歡突變。尤其不喜歡周圍容易發生變化的作戰環境,就像戰略環境一樣。機器被設計成一次又一次以相同方式執行重複性任務。而在不穩定的環境下重新設計或重新發明一臺機器確實是一個艱鉅的挑戰,當對手故意試圖讓我們的系統失靈,以達到他們自己的作戰目的時,情況更是如此。

把類似航母編隊或空軍遠聯隊這樣的系統之系統,完全看作是一個工程學的產物是危險的。

這樣做意味著裝配和操作子系統是一項科學努力,是受實驗室或外場試驗中的理性規則約束的。但系統實際部署的戰場環境是變幻莫測的,充滿了機會和不確定性,黑暗的激情,以及想要阻撓我們意志的敵人。戰場環境是非理性的,這裡盛行的是矛盾邏輯,而不是為穩定運行而建立的工程系統的線性邏輯。正如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所指出的那樣,戰爭是科學與藝術的混合體,在混亂的環境中需要隨心所欲的藝術,遠多過指揮的科學。

簡而言之,這是一項在混亂的戰略領域展開的技術任務。這就是ODU合著者的發現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他們並沒有強烈要求體系工程師將社會科學和文科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但是從他們對跨學科的觀點和建議是合理的。合著者承認技術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但他們認為“環境、人、組織、政策和政治體系的同等重要。”

瓦解解放軍的作戰體系

萬歲!他們證明了系統工程忽視了環境,並且他們讚賞環境的模糊性和複雜性。因此他們嚴厲指責工程師設計系統以的“線性模式”。克勞塞維茨是關於武裝戰鬥的非線性思維之父,也是數學複雜性理論的奠基人。

ODU團隊觀察到,系統之系統需要“滿足”原則,而不是朝著最佳性能努力,並且要在環境變化時即興發揮。從哲學的觀點來看這可能是異端邪說,但這是科學與藝術相遇的環境中行動的本質。

讓我們在結束時將這個問題帶回作戰領域。通過對體系的思考,美國和盟國的戰略家和戰術家可以瞭解自己和潛在的解放軍對手?

首先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將我們的體系融合在一起,同時尋找方法來解開解放軍系統對我們的優勢。當您查看複雜子系統的美國圖表時,您經常會看到連接陣列中節點的閃電符號。這意味著信息技術(電磁,GPS等等)將體系聯繫在一起。放鬆或破壞這些將會損害體系。

明智的解放軍戰略家將制定戰術來破壞這些信息鏈接或使其完全失效。分裂敵人的網絡,你可以將其拆成碎片,再一個一個地消滅它們。或者更好的辦法是,如果解放軍可以在敵人的體系中播下癱瘓的種子,造成足夠長的遲滯時間,以實現其目標,那麼它可能就不需要費心去消滅對手了。

如果你能讓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聯合部隊的速度慢到足以讓解放軍佔領臺灣,在其到達現場時將既成事實擺在美國海軍面前,又何須擔負中美在臺灣發生意外戰鬥的重大風險呢?

美國和盟國的戰略家必須對此做出回應,尋找削弱或摧毀解放軍作戰體系的方法。這可能意味著對子系統中的某個節點發起攻擊,希望對子系統的工作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但體系作戰不需要尋求對敵人平臺進行硬殺傷,可能只需要中斷節點之間的連接,並且在討價還價中,將這些節點孤立到可以被逐個壓制,直到解放軍指揮官投降為止。

設計禁用敵方體系的方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1940年德國軍隊沿著默茲河對抗法國軍隊。德國的戰術實際上分割瓦解了法國軍隊,削減了部隊與部隊的相互支持,從物理意義上看,法國軍隊基本上保持完好無損,但它作為一支作戰力量已不復存在。正如克勞塞維茨所指出的,對敵軍的毀滅或消滅不是大規模屠殺,而是破壞該部隊抵抗我們意志的能力。

或者如果你更喜歡科幻戰爭,我最喜歡的例子是《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賽昂人對抗人類殖民艦隊的戰術。半機械人信息戰士向人類艦隊釋放計算機病毒,切斷了主要船隻和戰鬥機之間的聯繫,使導航、傳感器和武器失效。人類殖民地艦隊的飛行員一對一戰鬥根本不是賽昂人的對手。而他們的戰爭工具一旦失效(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的指揮控制系統),其戰鬥優勢就會化為烏有。由於賽昂人的意圖是種族滅絕,於是就好整以暇的挨個摧毀人類艦隊。當然他們本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手,來避免這場對戰敗者的大屠殺。

這是一場徹底摧毀系統的戰爭,不是嗎?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家認真執行這個概念(沒有理由懷疑他們),那麼這篇文章就打開了一扇窗,可以幫助中國的敵人找到方法和硬件,在攻擊解放軍子系統的同時,強化自身的作戰體系。重新審視西方工程師們對複雜系統的思考,可能會使盟軍在未來的戰爭中獲得戰略優勢,以回報他們的努力。

就讓一切如此吧。

(完)

中国的战争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