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在研發創新「三級跳」的征程中不斷探索前行

中国电信在研发创新“三级跳”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前行

“實在是太方便了!”這是浙江某婚慶公司負責人通過中國電信辦理企業雲網融合業務後說的第一句話。從今年下半年起,浙江的企業客戶只需要點擊鼠標即可一站式獲得“網+雲”的融合服務。從過去的只有一根線上網,變為在原有互聯網線路的基礎上,還有一根線入雲,採購這套服務的客戶可以在天翼雲中使用雲主機、雲存儲等業務,並且還可以獲得雲視頻會議等多種SaaS服務,再也不用麻煩地尋找多個服務商來分別提供服務。這一切便利都得益於中國電信雲網融合產品在浙江的落地應用。

中国电信在研发创新“三级跳”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等重要思想。而網絡信息領域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信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將網信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高度,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重要論斷。

中國電信作為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主要建設者、運營者,一直緊跟時代發展腳步,不斷業務創新和轉型升級,積極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通信信息需求。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曾用“通信運營企業就像一根扁擔,一邊挑的是通信製造企業,一邊挑的是各行各業各種互聯網的應用”,形象地描述運營商在信息社會中的連接和放大作用。面對全球和國內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各行各業對數據流量、雲、專線、ICT基礎設施等產生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如何打通從“技術創新”到“實際應用”之路, 將企業不斷積累的技術創新成果順利轉化為規模推廣的產品,惠及全社會及廣大消費者既是作為央企的擔當,更是中國電信及其研發機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動力。

提前佈局,保持定力

通過持續深耕加強技術創新

在當前這個信息快速流通轉化的數字時代,科技的每一小步都將帶來市場拓展和產業發展的一大步。對於任何一個組織——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來說,核心技術的領先優勢都能轉化擴大為巨大的競爭力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

回顧信息通信業的發展史,從電話的發明、操作系統的開發再到蘋果在移動手機上的創新,可以說,科技創新是整個信息通信業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源泉。誰重視了科技創新,誰就有科技創新的真功夫,誰就在發展中掌握著主動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信一直以科技創新為牽引,不斷補齊當年“以市場換技術”的短板,技術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隨著互聯網下沉為各行各業都能調用的基礎設施,傳統的基礎網絡正在面臨嚴峻挑戰,亟須增強對網絡的自主掌控能力,實現更簡單、更開放、更靈活、更廣泛的要求。正是敏銳洞察了這一規律和趨勢,中國電信明確提出“網絡智能化、運營智慧化、業務生態化”的轉型升級戰略,將科技創新一方面聚焦在網絡的關鍵核心能力,如SDN/NFV、IT、雲網融合等技術,在國內率先提出網絡雲化和智能化轉型,發佈了CTNet2025網絡重構白皮書併成立了網絡重構開放實驗室;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前沿性基礎技術,如人工智能、VR/AR、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方向。通過逐步提高核心自主研發能力,加強在關鍵技術領域增強話語權,並實現重點應用的研發突破,包括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超光寬帶、智慧家庭等。

中国电信在研发创新“三级跳”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前行

核心技術要實現領先突破,必須要有決心、有恆心。有決心是要求企業的科研機構能認準方向、保持定力,能耐得住寂寞、能容得下失敗與試錯;其次要有恆心,要求科研人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不能追求“短、平、快”,必須持之以恆地在自己的技術領域中進行深耕。正是多年的堅持不懈,中國電信取得多項成果:主導制定的CDMA/LTE互操作國際標準,解決了50多個影響LTE網絡規模部署的關鍵問題;自主提出4G+部署技術和運營方案,解決了4G+網絡部署對4G網絡改造的難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六模全網通終端標準,推動該標準成為國家標準;提出的基於PON技術的新型接入網的網絡架構,在國際上率先實現PON多種業務的統一承載;在全球首次完成了vBRAS三層解耦測試和全解耦測試;首次提出並驗證了QKD/80×100G超長距共纖傳輸等等。

掌控核心,相伴成長

打造全鏈條共同參與的研發生態

生態是近年來在各個領域,尤其是數字經濟領域非常熱的一個詞。其本意是指一個由不同類型生物種群及其所處環境通過相互支持與制約而形成的動態平衡的統一整體。運營商以往都是“買設備-建網-提供服務”,使用的是標準技術、標準設備,提供的是標準產品和標準服務,因此運營商的經營模式中“銷售”的色彩更濃。這種模式讓運營商與設備商、服務商、客戶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動,甚至運營商內部一線前端部門和後端科研機構之間也存在某些脫節。但如今面對傳統電信業務價值走低、增長見頂的現實,運營商必須緊跟技術多樣化、需求個性化和產品智能化的行業趨勢,通過核心技術的掌控,聯合多方加強產品/業務的創新,避免網絡、產品仍在低端、同質化競爭。

對於運營商的科研創新工作來說,良好的研發生態不能僅僅依靠某個研發機構單獨發力,必須自主創新掌控核心技術,吸引全鏈條共同參與、持續互動、相伴成長,才能打通技術突破到產業發展的各個關卡。

既要處理好企業與外部設備供應商、競爭者、各類客戶以及其他支撐機構和組織之間的關係,也要處理好企業內部研發機構、專業公司、各地分子公司之間的關係。而文章開頭提到的雲網融合產品不僅是行業內首個真正落地運營的雲網產品,也是研發生態共同完成的一個典型案例。雲網融合產品的核心繫統是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雲網翼選”項目組自主研發的編排器和與廠家聯合開發的控制器,藉助該系統能夠實現客戶需求和電信雲資源與網絡系統的自動化對接並提供網絡的一點開通能力。

一是在掌控核心技術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開展與設備商的合作分工。對於與廠商轉發能力關聯度高的控制器,以設備廠商提供為主,自研的控制器配合;對於與網絡業務形態耦合度高的編排器,以自研為主並適配多廠商。這樣不僅高效實現了與多廠家設備(華為、烽火、華三)對接,而且還能掌控系統的核心,打通與雲管、雲調、IPRAN網管、VNFM、IT等的連接,基於同一套系統實現了雲網協同、智能園區、智能物聯、多點VPN 4大場景。

二是藉助中國電信網絡重構實驗室構建的仿真環境,在現網加載前進行嚴格的“出廠”測試。

目前雲網融合產品90%的現網場景均可在實驗室模擬試驗,與各廠商的研發人員一起,對控制器或轉發設備進行測試和不斷優化,將各種可能的問題提前解決在實驗室,實現了系統現網上線時間從過去的一週降低到兩天。

三是在實際落地時,引入本地集成商進行二次開發。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提供核心代碼,浙江信產公司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省內周邊系統的特點進行二次開發。根據現網加載中發現的問題,項目組、設備商和信產公司組成聯合試點團隊,共同進行迭代完善。在這個過程中,項目組成員深入一線,嵌入省公司的日常工作,與前端人員共同設計產品體系、營銷方案、推廣方案,共同走訪客戶等;與後端人員共同進行開通流程設計和優化、IT系統開發和對接等。在浙江電信系統對接和業務加載的3個月內,完成了編排器系統的功能升級32項、性能提升18項,幾乎囊括了現網流程的各個環節。駐場項目經理自豪地說:“這3個月以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真的非常寶貴。看似落地試點100天很長,但是每天真的是在爭分奪秒。聯合省公司、廠商,前後端全線拉通,過程是挑戰,但事後成了我滿滿的經驗。”

運營商的產品創新往往涉及“方案、網絡驗證、多系統對接開發、測試、現網部署、端到端聯調”等多項內容。以往交付式的產品研發方式不僅造成了客戶需求與產品功能的脫節,而且因為網絡、IT中的各種問題,使得產品上線狀況頻出,還無法快速迭代創新。中國電信實踐中走出的“全產業鏈共同參與的研發”有效避免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真正讓“研發走向了市場,走進了運營”。這種開創性的研發方式,不僅大大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也幫助了合作伙伴成長。例如華為、華三、烽火等設備廠商在研發中很多時候也是第一次面對相關需求,大大促進了他們最新控制器的研發和落地實踐。烽火網絡通信產品經理向記者表示:“通過深度合作研發,不僅更貼近了客戶(運營商)的特點,更契合最終用戶的需求,也使得我們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定位更準、迭代更快、效益更高。”

面向一線,市場思維

始終著眼於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在過去500多年裡,世界科技發展主要有兩種動力:一是人類好奇心以及科技發展的慣性,二是社會需求和社會投資驅動。企業作為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顯然後者是其科研創新工作最主要的驅動力,也就是說企業的科研創新成果必須通過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因此,企業要成功地完成從科學研究到應用推廣的“三級跳”,必須始終將市場與客戶需求作為第一要素來指導自身的科研創新工作。把創新的立足點和歸宿點放在滿足市場需求、創造市場需求上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中国电信在研发创新“三级跳”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前行

首先,市場不僅僅是產品/業務創新的終點,也是所有研發的起點。在流程制度上保障市場調研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產品立項和設計之初,就應當牢牢樹立市場思維,將客戶需求調研、客戶畫像和核心賣點等等作為流程的發起點,在進行技術突破、產品原型時多問幾個為什麼:技術有什麼優勢,解決了客戶什麼痛點?客戶為什麼選擇這個產品?主要客戶群是哪些,產品上他們最關注的是哪些?

其次,市場思維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沒有一蹴而就的完美產品,有的只是與客戶不斷交互、不斷打磨。未來的研發都要嵌入運營,與用戶共成長。中國電信剛剛獲得“中國雙創好項目”獎的“小牧童”就是一個始終著眼於市場、與客戶不斷碰撞的產品,從開始僅僅提供簡單定位功能的牲畜穿戴終端不斷升級為一款太陽能續航、快速定位、放養數據可上傳、可回溯、不可篡改等的智能牲畜穿戴終端產品。

最後,面向市場,更是面向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最終要回歸到市場落地、成本效益上來。產品/業務創新不是為了樹立標杆,包裝包裝就完,更重要的是能夠進行大規模的推廣,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效,能夠為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提供真正助力。

創新是企業動力之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國電信正在探索的這條科研創新“三級跳”道路,是新時代中國企業把科研創新打造成企業發展新動力的道路,是推動創新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轉化為實實在在企業競爭力的道路。雖然科研創新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有風也有雨,只要我們時刻保持風雨無阻的心態,相信未來在研發創新“三級跳”的征程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結出累累碩果!

校對:梁 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