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是第十四願:“觸光安樂願”。

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見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觸到他的身上,沒有不得到安樂的,自然會以慈悲心來行善,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以上兩願指“光明無量願”“觸光安樂願”,如果這兩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剛才所提到的第十三願、第十四願,這兩願都是說光明的。光明是指智慧,也是願力所及之處。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弘願是盡虛空遍法界,是沒有限量的。

〖光明無量。普照十方。〗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區,我們能相信嗎?我們要知道,除了這一部經、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區之內的。大家要認識到,這部經、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代替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招生的,把眾生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阿彌陀佛辦的這所大學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流的重點大學,你要不要去?十方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阿彌陀佛的光明這樣的殊勝偉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有同修說,我也沒見到啊。其實不是佛光不照我們,佛光注照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見不到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有障礙。就像白天陽光普照,我們偏偏打把傘不讓它照,不是佛光不照,是我們自己把他障住了。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前幾天,幾個同修在一起談論學佛。我的姑爺就是女婿,說了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

他說:“阿彌陀佛很慈悲,可是你們總關機,阿彌陀佛聯繫不上你們。”

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說的真的很有道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光明,願願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快速成佛。那你說,阿彌陀佛是不管我們,佛光不注照我們嗎?不是,是我們自己的障礙。就像我剛才說的,阿彌陀佛很慈悲,但是你們總關機,阿彌陀佛聯繫不上你們。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還開不開機、關不關機?同修們千萬不要誤會,真的是關手機還是開手機,那你們就又錯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下面兩句:

〖莫不安樂。慈心作善。〗

這是接觸佛光現前的利益。

有人問,你學佛有什麼好處?你答不上來,你怎麼能勸人學佛。如果你告訴他,以後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家說以後的事我沒看見,你這是迷信,你就無言以對了。

如果你告訴他,學佛現在就得好處,他就要向你請教了,得什麼好處?你告訴他,得快樂!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現在生活正苦,我們生活很快樂。他一聽你這麼說,又看到你是真的快樂,不用勸,他就學佛了。為什麼?因為他要快樂,學佛就是離苦得樂。不學佛,心不安;學佛之後,心就安了。心安自然就得樂了。這個道理這麼一說,大家都聽明白了。

我沒學佛以前,我生活在痛苦的深淵當中不能自拔;學佛以後,明白了道理,所以我就從痛苦的深淵中跳出來了,所以我現在很快樂。

看來這個“安”很重要。安樂安樂,沒有安就沒有樂。怎樣才能得到安呢?安之因是平,平安!此心不平,你不平怎麼能安?怎麼樣才能心平?平之因是和,和平!不和怎麼能平?現在人天天打架,不和就不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不樂。

仔細看看,上一個字是因,下一個字是果。

佛教我們修六和敬,修六和,心就平。平,才能得到身心安樂。身心安樂的人,一定是“慈心作善”。他的心清淨、平等、慈悲,思想、見解、作為,一定是利益眾生的,這是善。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佛法講的善惡,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利益別人的才是善。

為什麼說利益自己是惡呢?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有兩大障礙。

第一大障礙“我執”;

第二大障礙“法執”。

起心動念都是想自己的利益,我執天天增長,怎麼能成就?不但成佛沒有分,證阿羅漢也沒有分。阿羅漢是斷了我執才證得的。法執斷了就成佛了。

佛法沒有別的,破執著而已!

再說一遍這句話,佛法沒有別的,破執著而已。

現在障礙我們成佛的最大障礙就是執著。佛教我們的方法是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時間長了,不知不覺“我”就沒有了,這就是覺,這就是善。

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不要為自己想!為自己想是愚人,要念念為眾生!

我們修淨土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哪一願是為他自己?他的心量大,念念為法界眾生。阿彌陀佛的心願是圓滿的。我們學習阿彌陀佛,就是要學習他的大心量。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兩句經文是總結上面的兩願(“光明無量願”“觸光安樂願”)。如果這兩願沒有實現,法藏決定不成佛。我們知道,法藏比丘成佛已經十劫,說明這兩願已經圓滿了。

看下面經文: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這是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

我成佛時,我的壽命無量,國中無數天人、聲聞,壽命也和我同樣的無量。

這一願非常重要,可以說這一願是四十八願的重心,是無量義裡的第一義。

大家想一想,這個世界再美好、再莊嚴,你壽命短促,這種殊勝莊嚴對他有什麼真實意義?沒有任何意義!無量的殊勝莊嚴要有壽命去享受,所以一切無量中壽命第一。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

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裡的聲聞、天人數量之多數不清。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前面經文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那裡是一真法界,是純菩薩的法界,而且是純普賢菩薩的法界,那這裡怎麼又說“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呢?對於這個問題,老法師作了一個簡要的回答。

這裡所說的“聲聞天人”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往生者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

第二是講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的品類多少而分別的。這裡說的極樂世界的有聲聞、有天人,不是真的有聲聞、有天人。這是老法師給我們解釋的兩個意思。

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並不是真正的無量,還是有限量。經上講過,阿彌陀佛的法緣終了的時候,示現入般涅槃,觀世音菩薩示現成佛。可見阿彌陀佛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但是因為他的壽太長太長了,沒有人能算得出來,所以就稱為無量。

往下看經文: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是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願”。

我成佛時,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假令一個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成為緣覺,他們用百千劫的長時間,共同來計算極樂世界聲聞、天人的數量和壽命,他們如果能算知此二類大眾的壽量與人數,我就不成佛。

“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佛經上說以須彌山為中心的星系,稱為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稱為一箇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千數經過三次相乘,所以一個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計校”就是計算、較量。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看這一句經文: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這個地方講“眾生”並不是專指人,而是指六道眾生: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裡都包括在這個地方講的眾生裡。這裡面有多少眾生?假設這麼多眾生都成了“緣覺”,緣覺還在阿羅漢之上,他們的智慧、神通,我們看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人數之多,智慧能力之強,都是不可思議的。

〖於百千劫〗

這是講時間之長,時間是以劫來計算的。

一增一減叫一個劫。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以後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箇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百千大劫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人,這麼強的智慧能力一起來計算,都計算不出來。

〖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算不出來。西方世界人的壽命之長,算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壽命,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也可以說是真的無量。

在這一願裡,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殊勝莊嚴。極樂世界的根本,就在這一願。所以剛才我說這一願非常重要。

今天的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節錄自說法獅子吼 劉素雲老師講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之第十四願至第十六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