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文字发展史与书法艺术

安康地区文字发生的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紫阳县白马石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出现了大量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可能是我国文字起源的形式之一。文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的开始,真正属于安康地区书法艺术作品的实物,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关庙王家坝出土的西周史密簋铭文.这件器物形制为敛口,鼓腹,圈足。口径20.5厘米, 残高13厘米,口沿下饰一一周窃曲纹,腹上下各饰-道瓦纹,外底有菱形网格状铸线,内底铸铭文九行,行十字,合文一,重文二,共93字。

安康历史上的文字发展史与书法艺术

文字记载了 周王命师俗、史密两名将帅东征的事。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西周王朝与东方国家南夷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安康地区书法中某些原始的涵义,找到实用文字的艺术观形成的支点,弄清我们的祖先到底在这些记录语言的符号上面倾注了些什么,竟使子孙后代在其魔一般的魅力引诱下,无休无止地去学习、探索。

安康历史上的文字发展史与书法艺术

史密簋铭文,所表现的是一种收聚型的含蓄美感。

审视全篇,调疏的布局和紧密的字形构成了极强的形式感。结体采取了自由的形式,不求整齐划一,使一些本来可以纵横延展的字形笔势大为收束,出现了大与小、长与短的强烈对比。线条则满足于字形构成的最低需要,只求略备形势即可,所有用笔无一一处尽意纵驰,点到即止,使得线条所蕴涵的力和气高度的聚敛;结构亦力求省简,以能够识别为标准,由此加强了字形的凝聚力和古朴生动的意趣。从而我们可以意会到书者对大篆书法的独到见解,在大篆成熟阶段,不去雕饰它的外在美感,相反,却力图浓缩地表现大篆的全部美感内涵,并且达到了目的。

安康历史上的文字发展史与书法艺术

看了这件作品,我们不禁由衷地景仰书者浑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返朴归真的超人力量,他以虚得实,神游于物象之外,使作品洗尽尘俗,获得了艺术生命的永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