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家乡,藏在深山中的锹里苗族

苗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曾经历经多种苦难,发展到现在也是实为不容易。漫漫五千年,因各种原因,苗族的先辈们可以说是多次进行迁徙, 颠沛流离,沉重而沧桑的脚步踏走在世界各地 ,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说说我的家乡,藏在深山中的锹里苗族

我的家乡,也是一个苗族聚集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叫她锹里。按照苗族各分支的服饰差别来划分,锹里的苗族属于花衣苗。

我们这里,除了苗族,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则是侗族,两个民族的人们大多都可以用苗语及侗语相互交流,生活习俗除了特别祭祀及信奉的图腾有区别外,没太多的差异。这或许是因两个民族长期的通融与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因历史的原因,及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苗族人已养成了成团成寨栖居的习性,这样遇事相互之间可以有个照应与帮助!所以锹里的苗族子民也是成团成寨集居!锹里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全木结构、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千年枞树,万年杉!”材料都是用极具耐力及抗风蚀、耐腐朽的杉木,早些年,就连盖在楼顶避雨的材料都是用杉树皮!很少用瓦的!现在条件好了,才逐渐的盖瓦。

锹里苗寨除了自然环境、民族建筑秀美之外,苗族服饰与苗族姑娘也美,穿戴上苗族服饰的苗族姑娘更更加美,青春靓丽,质朴华贵。 着上盛装与银饰的苗家姑娘的美属于山野之美、边远之美、奇冶之美;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

锹里的苗族女人对银饰独钟,银饰的种类繁多,有银冠、银角、银钗、银项圈、银披挂饰、银手镯等等。银饰在锹里人们的眼里是衡量一个女人贵贱的标准,银饰品越多越显尊贵,反之亦然!如果哪个女人拥有成套的银饰,那是让人极其羡慕的!正因为如此,女孩出嫁时,父母或兄弟会尽可能地置办多一些银饰作为嫁妆,来彰显女孩的受宠程度!

说说我的家乡,藏在深山中的锹里苗族

苗族服饰浸润着不同时代苗族民众的世界观和社会理想与憧憬, 承载着苗族的智慧和人类的文明, 体现着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其中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文化力量。所以说苗族是一个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说了住的和穿的,现在来说一说苗家人最喜欢喝的两样东西了,这第一就是酒,第二则是油茶了。锹里苗家喝的是自家酿造的纯米酒,酒精度一般都只有25——30度左右。说锹里苗家的酒会让你醉三生,是说除了苗家香醇的米酒会让你醉之外,更多是说锹里热情氛围会让人醉在其中。锹里苗家人纯朴、热情好客。喝酒大多爽快,常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场景!

锹里苗家有“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令!”的说法,说苗家是爱歌的民族一点不假,锹里苗家人以歌叙事、以歌传情。苗家的歌有不同的类别,有山歌调、酒歌调、茶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等等!唱的语言一般唱接近汉语的酸汤话,偶有用苗话唱的!唱的内容要由喜酒的类型而定,如生小孩打三朝、嫁娶喜宴等等,不同的喜酒唱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乏历史典故,历史根源等等,当然唱这些根源歌是在正酒席上唱的,都是主问客答!也有里手老行的客人会想方设法反问!但他在反问的同时一般都会把主人问的问题答出来!“吃酒无歌不成令,写字无墨不成行!”一首歌一轮酒,并且伴随着俗而不失雅的笑谈,在欢声笑语中,把酒席渐渐推向高潮!

说说我的家乡,藏在深山中的锹里苗族

锹里苗家的酒席,有个特别重要的礼仪,那就是扯酒,扯酒是每场酒席都能见到的现象,什么叫扯酒?扯酒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或一席人,各自端起自己的酒杯,用右手递给对方或你右手边的人,但自己的手不离杯,同时左手接住别人递给自已的酒杯,在主客双方互道衷肠之后,如果是三人以上扯酒,那么你饮左手别人递给你的酒,你右手递出的自己的酒杯里的酒则让你右手边的人喝,如果是两人,那么你右手递出的自己酒杯则让对方喝,你则喝你左手对方递给你他的酒杯里的酒!扯酒是增进彼此感情与凝聚力的行为。一般开席的第一杯酒都是一席人一起扯的,由主客双方代表互相致辞,因为每种酒席都不一样,所以主客双方谁先发言都不一样,有的酒席是客先发言,有的酒席是主先发言!如苗家的“圆媒”,这是男方(求家)来女方家办的酒席,所以开席扯酒是由客人先发言,说明来意及说一些诸如承蒙女方不嫌弃之类的言语,再有一些的祝福之类的说辞,然后才是主人代表接言,说些应允并谦恭以及祝福的言辞,最后在主人代表一句“那我们今天就大胆的喝了这杯酒”话语声后,大家一饮而尽,这场酒席就算开始了。 酒席完毕要吃饭之前,一席的人也要扯酒,主人言及招待不周、客人则表示致谢的言辞、并互道祝福语,扯这杯酒叫“扯团圆杯”,意为“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锹里苗家人喝喜酒,原来都是大办三天三夜的,现在简便了,只有一夜了,第二天就散客了!散客酒一吃,客人就要回家了,客人一出来,主方陪客的都会出来相送,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踏歌而行,诉说不舍、互道保重、相互祝福、期盼下次再见。场面不仅热闹、情形更是感人,有人送着送着、唱着唱着,相互都流下了眼泪!送出去很远之后,主客双方才依依离别!

在多彩的锹里苗家风情中,有种饮食习俗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油茶”。油茶既能解渴又能充饥,这或许是由于长期以来,苗家人不断迁徙、居无定所、粮食不充裕养成的饮食习俗。锹里苗家人,一般清晨都会煮油茶,叫早茶。吃过早茶再做早饭,有些人吃过早茶就不吃早饭了。常理之下的茶是“喝”的,但我却说“吃”油茶,这表明了油茶有它的特别之处。

说说我的家乡,藏在深山中的锹里苗族

煮油茶的茶叶和一般意义上的茶叶是有区别的,煮油茶的茶叶不是采的新芽,而是采完全舒展开来、比较厚实的茶叶,有的人还专采老茶叶,这种茶叶味浓。把茶叶釆回来后,先蒸,再晒干,这样才算完。

油茶中的常用佐物——泡茶,也有其特别的制作工序,先把精选糯米用水泡胀,然后蒸熟,染上五彩色,再晒干,就成了泡茶。要用时,用油炸一下就行了!

锹里苗家人特爱油茶,一般不忙的情况下,早上都要煮油茶,而且也是待客之物,有客人来,必须煮油茶,而且如果某家来了客人,邻里都会叫去自家吃茶吃饭自不用说,已成了苗家人不成文的习惯!一家人的客,就如全寨人的客,互相不分彼此。因此,如果去做客,早上吃油茶,先不要多吃,因为不知道还要吃几家的油茶。而且吃了油茶之后,接着还要喝酒吃饭的!锹里苗家有句俗语:“做客三日饱!”在苗家做客不要担心挨饿,只愁肚子装不下。

农闲时刻,大家集于某家唠家常,或女人聚于某家做刺绣针线活之类的,中午主人往往都会煮油茶招待大家,大家喝着香喷喷的油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邻里的友情也在这温暖的氛围中不断加深!

随着改革开放,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锹里苗家的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被年轻的一代遗忘,还好国家近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扶持苗族文化也正呈夏兴与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曾经的穷乡僻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想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将再次呈现出她原有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