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周濟:學科交叉是創新的重要源頭

賙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清華教授賙濟:學科交叉是創新的重要源頭

人物經歷

1983,理學士,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半導體化學專業);

1986,理學碩士,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專業);

1991,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

1986-88,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91-1993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後;

1993-1998,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其中1993-1995年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和美國電子材料公司任訪問研究員,1996-1997年任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聞中心副主任);

1998-現在,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其中1998-1999年任清華大學材料系副主任, 1999-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光子學研究中心進行訪問研究,1999年起任博士生導師);

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領域

1.超材料(Metamaterials):介質基及本徵型超材料、基於超構材料設計思想的高性能功能材料、超構材料中的新物理效應和新功能;

2.信息功能材料與元件:功能陶瓷材料、光子晶體、納米光電材料、新型無源電子元件及無源集成技術。

獎勵與榮譽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05 )

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3 )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8)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

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

學科交叉是創新的重要源頭

從賙濟教授的簡歷我們可以看到本科學的電子,碩士學的物理,博士學的化學,之後轉戰材料領域至今。這樣的學習經歷並不多見,不免讓人好奇。賙濟教授解釋說:“之所以從電子學轉向物理學,是因為當時覺得所學的半導體在國內缺乏好的條件;而後來搞固體物理,發現研究結果往往與所研究樣品的製備關係非常大,為了能夠自己製備樣品,在讀博士時選擇了化學。博士畢業後,發現自己搞物理、搞化學、搞電子都不是科班的,於是索性轉到了材料領域。”

材料科學是一門交叉性極強的學科,賙濟教授的跨領域學習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一方面,有物理學和化學作為本學科的兩大基礎;而另一方面又和應用息息相關。“跨學科的背景使我很受益”。賙濟教授在物理學、化學和電子學三個學科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些深厚的“物資儲備”,再去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就再合適不過了。

人生的每一步路彷彿都有它既定的意義。未來充滿未知,但是隻要當下的你堅持努力,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成就自己,賙濟教授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