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thia White 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

盼啊盼,

天高氣爽的秋天終於來到啦!

而2018年國際漢語教學高級講習班

也終於進行到了最後一課。

最後一場講座,

Cynthia White教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一起來看看吧!

Cynthia White 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

Cynthia J.White,新西蘭梅西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專注於調查動機在學習新語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尤其是在線環境研究。

本期,我們為大家帶來Cynthia White教授題為“Contemporary Questions in CALL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的講座乾貨。

White教授從CALL的優勢說起,介紹了CALL的評估視角及目前的發展趨勢,討論了漢語CALL有待研究的幾個問題。一起來學習吧!

什麼是CALL?

CALL是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ssisted/Aided Language Learning。

我們做CALL的研究時會做一個區分,一方面把計算機作為一個助教,另一方面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這種劃分對於未來的思考是有意義的。

CALL經歷了從行為主義,到溝通式、整合式的歷程。

媒體和網絡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語言學習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學習語言。我們在考慮CALL的作用時,會關注它的功能可見性,或者說是可供性。

CALL的優勢及評價標準

CALL的優勢可以歸納為:可獲得性、便利性、動力、效率、有效性、非線性、管理和控制等。

在評估CALL時,我們會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實用性、積極影響、真實性、意義指向、語言學習的潛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特別關注它是否適合語言學習者,以及在情感方面的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即CALL的任務是不是適合學習者的特點,是對初學者比較合適,還是對那些只關注口語的學生比較合適,或者是對口語很好但漢字不好的學生比較有用?

你必須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就必須仔細思考自己的課堂,以及如何組織課堂。

情感維度有兩點需要關注,一方面是動力,另外一方面是焦慮。比如說APP有助於緩解學習者的焦慮,還是使他更加焦慮?他們是願意繼續學習,還是不想學習?他們是否覺得滿足了自身的需求?他們是不是很願意使用這些APP?

就APP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這個人要使用這個APP。我希望大家能夠思考,這是屬於情感維度的。對移動輔助語言學習設計者來說,情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CALL目前的發展趨勢

除了虛擬世界/遊戲化、移動輔助語言學習、大數據、方法論創新外,我們重點討論以下兩個方面。

(一)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主要涉及口頭信息而非數字數據和分析,包括刺激性的回憶、描述性的數據等。當然,有一些也是數字數據。但是定性研究關注更多的還是自然環境下的情境,包括在教室裡,而不是說實驗室控制下的情況。

我們在研究個人時,可以掌握很多細節。比如學生在北京購物,希望有更多的互動,有更多語言學習的機會,這就是環境和背景中的一些參數。

這對於定性研究非常重要,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功能可見性,而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功能可見性是不一樣的,所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二)

教師CALL專業知識和培訓的三種模型

第一個是TPACK,就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也就是使你具有整合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這個模型包括三種知識:技術知識、內容知識和教學知識。

你要教漢語,就必須把這三種知識整合在一起。比如教漢字,通過一個APP來教,你必須要使用某種特殊的技術;教語法,你需要知道哪種技巧是最有利於學習語法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模型。

第二個是在線語言教學技巧模型,也就是你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才能夠進行在線教學?比如信息和通訊技術是基石,往上就是關於某一個軟件具體的技術能力,再往上是使用的可能性,在線社會化等,它是一個靜態的模型。

第三個模型是認知、行動、反思。這在漢語教師同步在線教學培訓項目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學生一起來學習在線教學的一些技能,之後他們在線進行實踐,然後通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來學習,最後又反饋到培訓的設計當中,所以這是一個互動的模型。

當前關於技術輔助中文教學的研究

(一)

同步互動

這是一個英國開放大學關於互動模式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學習中文的初學者,沒有任何中文學習背景。通過這個研究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在在線中文教學課堂當中的互動模式。

上課的過程可分為不同的階段,即問候、教學和告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到自己講少一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機會說話,而且學生之間還有溝通,這是他們的一個研究問題。

舉例而言,教師一開始會打招呼,中間是教學過程。老師問大家,知不知道怎麼說“太極”?激活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儘可能多地去運用這種語言。學生會做出一些反饋,老師再給一些反饋。比如誇讚學生說得很好。如果學生說得不對,老師會進行糾正。

最後是研究結果,通過研究他們發現32%的互動都是反饋,因為學生想要反饋,尤其是在這種在線遠程教學模式中。學生如果得到反饋的話,他們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得到了老師的支持。

另一個研究問題是,這種互動模式如何與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相關聯?大家知道PPP嗎,就是展示、練習、產出。這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教學策略。

如何通過展示加強學生的練習和產出,研究者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讓學生去演播室進行練習;另一個是接力棒的形式,鼓勵學生相互提問。

研究者希望把講解縮到最短,保證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說得比老師多。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看老師如何能夠鼓勵和激勵學生多說。

這些學生是初學者,而且他們對在線遠程學習的模式也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可以看到老師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去表達。

(二)

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於2006年推出,是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你有虛擬化身,它可以走路、行動、說話,也可以到處去看一看,就像真實的人一樣,還可以跟其他人打招呼,可以去探索新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3D沉浸式學習。

該項研究旨在探討使用音頻和圖片,與使用音頻和3D沉浸對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聽力理解的不同影響。這是一個實驗研究。研究對象是27個16歲到25歲的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生的背景非常重要。

學生們會用這兩種模式來學習中文,他們要研究的是哪種方式對提高聽力能力更好。整個實驗歷時六個星期,每個話題50分鐘。最後會有一個測試。實驗結果是:通過“第二人生”進行聽力學習的學生成績更高,他們的聽力能力提升也更快。

所以3D虛擬沉浸的環境能夠對提高漢語聽力理解能力有更大影響。

第二個研究問題是學生更傾向於使用哪一種方式來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就是說學生是否喜歡3D虛擬沉浸式的學習方式?結論很複雜。

在3D虛擬沉浸環境下,學生有更大的動力,“第二人生”可以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學習漢語。但另一方面,如果僅看圖,他們更關注於聽力。“第二人生”這個環境非常有意思,而且令人興奮,但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注意力下降了。

“第二人生”是一個多模態的學習環境,學生會考慮各種因素,包括他們的虛擬化身,所以可能會有點分散精力。研究者收集學生的反饋,這是定性的數據。

學生會說,“第二人生”互動性更強,你會感覺好像身臨其境。有個學生希望能夠展示漢字,認為可以提示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在“第二人生”當中加一些漢字。當然,我們必須要有重複性的研究,因為這個研究的樣本數比較小。

(三)

移動漢字學習策略

下面介紹英國開放大學關於移動設備輔助漢字學習策略的研究。研究中使用了一個名為“漢字第一步”的漢字教學APP,幫助成年遠程學習者學習漢字。

這是一個樣本量很大的定量研究,有多種因素的考量。該研究關注學生通過APP學習漢字時使用了哪些策略,以及這個APP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策略的。

數據來源包括在線測試、在線調查、Email訪談和學習日記。研究者給了學生們18個策略,讓他們回應是如何使用這些策略的。例如,學習者將拼音輸入電腦或者移動設備來幫助自己認識新的漢字。

我們可以看到移動APP的影響很大,學生用得越來越頻繁,他們也很喜歡這個APP當中的測試功能,因為他們想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就是這個APP所帶來的技術可供性。所以移動技術、移動設備確實改變了人們學習的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

第二個研究問題是學習者到底喜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研究發現學習者使用了一些社會和情感的策略。

社會策略方面,比如學生給中國朋友發短信或聊天之前,會用在線字典去查這些新的字,還會用他的朋友之前所用的字。

還有一個學生說,我的中國朋友非常震驚我能夠記住這些漢字,這是一個評價。這樣的評價其實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間接的一些讚賞或積極評價能夠支持學習者堅持下去,他會永遠記得這種溫暖的評價。這就是我所說的情感策略。

(四)

下面介紹的研究是在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開展的。首先,他們引入了翻轉課堂的實踐。這是一種創新。

老師會擔心,這能奏效嗎?學生會喜歡嗎?如果碰到挑戰我們怎麼做?於是大家嘗試用微信來比較彼此的想法,相互支持。這是這篇論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者使用了“實踐社區”這個理論。實踐社區是一群有共同關注點,有相同問題,對某個主題有熱情的人,通過互動持續加深他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

實踐社區有三個維度:第一,有共同的參與;第二,有共同的事業;第三,有共享的諮詢庫。

大家可以看到微信的可供性,它使教師能夠進行持續地互動,並且給他們帶來持續的好處。所以這個研究切入點非常聰明。研究問題是,教師以何種方式利用微信功能?教師對參加微信教師組的經歷有什麼看法?

第三,使用社交媒體對實踐社區的建設有什麼樣的影響,尤其是對未來教師的職業發展有什麼影響?教師是不是可以使用微信來獲得持續性的職業提升?

一共有五個教師參與,他們都寫了反思日誌,題目包括:第一,你如何看待這種交際或者合作的方式;第二,在群聊中與其他老師互動時,你是不是碰到過文化、技術等方面的挑戰?第三,你對有效使用微信群聊組的建議。

所有老師都是深度參與的。他們會說“今天下雨了,出門的時候要當心。”這聽起來好像和教學沒有關係。但是,它是一個社區搭建非常重要的元素。因為你對其他人表示關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情感策略。

有的老師說了很長的話,講述他這門課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問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整合起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就是你可以每天、每節課之後都反思,看到老師是怎樣合作、分享的,這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是微信群的一個優勢,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它是一個私密的溝通平臺。

所有老師都面臨著翻轉課堂的挑戰,他們願意彼此提供支持,因為他們都想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學,所以他們都想做貢獻。他們會共同進行討論。例如,他們會評價微信的自動翻譯功能好不好。他們一起協商,希望能夠找到最佳的工具支持學生的學習。

當然,他們也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他們可能會給彼此發一個他們想在課堂上所做的活動,會問其他同事是不是覺得這樣的活動比較好。其他同事會就此給出一些反饋和評價。

實踐社區的第三個方面是共享的諮詢庫。教師們有共同的一些記錄,其中一個老師準備漢字複習和預習的PPT,同事們會提供他們的想法和反饋。微信群裡存檔的內容也非常有用,能夠讓老師之後進行反思。

他們可以回過頭看他們之前在微信群聊裡面存儲的內容或者遺留的問題,這樣工具就有了可供性,會影響我們做研究的方式。

很多年前,我們進行課堂研究,可能要在課堂上進行錄像或錄音。但現在通過微信群都自然而然地存檔了,成為我們研究的基礎數據。即使在整個教學完成後,教師們也依然可以通過微信群保持溝通。

他們認為,即使項目結束,這樣的群仍然可以成為他們終身職業發展的一個工具。所以說,這樣一個實踐社區能夠幫助教師成長。但是,這些參與者必須要對他們的願景達成共識,之後才會非常有效。

CALL研究現在需要什麼

(一)

少一點實驗性的研究

我們要關注的是真實性,以及生態的有效性。我們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下,研究一個真的教學項目中所存在的對象,不是人為的,或者說故意為之的情況。

當我們做研究時,我們要對整個情境做非常詳細的描述。因為,不同的情境對每個人的影響也不一樣。

(二)

研究實際的學習者和教師行為

我們要詳細地研究學習者和教師的行為,而不是僅僅去看記錄的行為,就像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我們研究了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模式。我們要去分析他們真正的行為,也就是在現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做了什麼,而不僅僅是寫下來、記錄下來的行為。

(三)

少一點對“新手”的研究

我們要看從新手變成專家的整個過程。例如,學習者用APP學習漢字的過程,我們可以去看一下他們第一年、第二年,或者他們已經用過三年APP之後的進展如何。

APP軟件不斷成熟後,他們的運用行為又是怎樣的。不應該只研究剛開始應用這些技術的學生和老師。

(四)

不要只關注工具

要分析學習者、教師的需求和課程設置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也要關注工具和課程設置的關係。

(五)

重新檢查工具箱

我歸納了一些技術輔助語言教學研究的數據來源。包括:第一,觀測性的數據,你可以去觀察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使用技術;第二,熟練程度和表現數據;第三,引出的數據,比如說問卷調查,還有學生的日誌等;第四,檔案數據,錄音或者轉寫都屬於此類。

技術輔助的語言教學研究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工具箱,可以幫助我們來分析檔案數據,我們還可以把檔案數據和其他類型的數據結合起來分析。

總之,在CALL的研究中,首先,不要把關注點只放在工具上面,要關注工具的可供性;第二,一定要詳細瞭解前人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做你的研究;第三,可遷移性,你不要做一個對別人沒有任何意義的研究;第四是情境,做研究的時候必須要研究情境,瞭解研究背景是非常重要的;第五是三角測量,我們要有很多的數據源,不能只是一個問卷調查,或一個原始數據,必須要有檔案數據,也要有引出的數據,數據越多,對每一個時刻的理解就越豐富。

最後,還有批判性和複雜性,你做的研究不能說一切都是完備的,你必須要有批判精神,要確認還有什麼樣的問題,或者哪些問題沒有闡明,如何改進等等。CALL的研究涉及很多因素,每個時刻都有非常複雜的內容可以解讀。

結語

數字化環境為我們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方法論,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瞭解當代語言學習,以及它在學生日常生活和身份中的地位和意義。


(本篇內容根據Cynthia J.White教授在2018高級講習班上的講座速記整理。)

Cynthia White 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

認真學習的小夥伴們,

2018年國際漢語教學高級講習班的系列講座

到這裡就全部結束啦!

Cynthia White 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


你還想聽哪一類的講座乾貨?

如果覺得這篇內容不錯,

Cynthia White 當代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問題


 往期講座回顧:

➤鄭豔群:基於大數據的漢語課堂教學反思與實踐

➤趙勇:教育技術的幾大歷史誤區對國際漢語教育的啟示

➤鄭豔群:國際外語教育技術研究動態

➤顧曰國:混合型學習模式

➤Cynthia J.White:數字時代中語言教師的能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