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蹭熱點談“鏈愛” “忽悠式公告”炒作股價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極端案例下,區塊鏈成為集資、傳銷詐騙的斂財旗號,更多時候則是“搭便車”的投機者利用時髦概念渾水摸魚、蹭熱點。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披露有關區塊鏈的“忽悠式公告”,談起了“鏈愛”,投資者需要擦亮雙眼。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例如,今年1月11日,主營業務為房地產的中南建設,公佈了自己和區塊鏈的跨界“鏈情”,披露了一則公司投資區塊鏈項目進展的公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行業的“鏈愛”迅速引起監管部門警惕,隨後,在深交所監管要求下,中南建設停牌核查。

由於中南建設信息披露存在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違規情形,深交所隨後對其發送監管函,要求公司及全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吸取教訓,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杜絕此類事件發生。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至今,深市有54家公司披露與區塊鏈、雄安新區和海南自貿區等熱點概念有關的信息,其中涉及區塊鏈概念公司30家,少數上市公司有實際投入,但投入金額普遍不高,其餘均停留在前期階段未有實質進展,公司借熱點概念炒作股價的意圖明顯。

銀鏈科技首席執行官申屠青春說,區塊鏈本身帶來了信任,但是誰來推動區塊鏈應用,這是需要公信力的。目前,只有央行或者行業龍頭企業才有能力推動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其他機構囿於公信力難以成為區塊鏈落地的“推手”,多數可能成為“炮灰”。

“幣圈”降溫“鏈圈”加速 產業生態初步形成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區塊鏈的投資價值究竟有多大?一些業內人士對此保持謹慎的態度,認為要區分“鏈圈”與“幣圈”,不少“鏈圈”創業者關注區塊鏈應用研發,而“幣圈”若與虛擬貨幣相聯繫,投資者則需要謹慎對待。

“在‘幣圈’中,一定程度存在泡沫、甚至集資欺詐。”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夠對現有的信任機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優化作用,其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仍有待觀察。

據專家介紹,近來“區塊鏈”類詐騙案件頻發,不法分子常以“投資虛擬貨幣週期短、收益高、風險低”為藉口,騙取用戶信任並誘使其轉賬進行投資。同時,他們還隱藏網站域名和各種聯繫方式,使受騙者無法驗證公司資質,因而輕信詐騙套路。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面對潛在的詐騙危機,老百姓如何避免上當受騙?曾光建議,一方面應客觀理性看待區塊鏈的價值,不要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尤其要避免盲目、從眾的投資心態;另一方面,遇到區塊鏈相關的投資項目時,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更不要輕易向個人賬戶轉賬,務必通過官方渠道驗證其公司信息,以防輕信虛假投資騙局。

事實上,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誤區正在得到澄清,去偽存真、迴歸應用逐漸成為區塊鏈行業的共識。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說,區塊鏈和ICO融資是兩碼事,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在於建立信任,而ICO僅僅是利用了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發行代幣的激勵機制而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7月19日,在北京舉辦的“鏈向未來·全球區塊鏈應用價值峰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區塊鏈技術為政府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產品溯源、傳媒版權認證等提供更多解決思路,在瞭解其暫時短板時,不妨用開放態度關注這一技術。

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對區塊鏈技術產生興趣。隨著我國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幣圈”的降溫正在給“鏈圈”帶來發展機遇,以BAT為代表的大企業積極佈局,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區塊鏈應用開始落地,信息溯源、金融交易、法律存證是目前區塊鏈應用的主要方向。

區塊鏈:火熱“鏈情”下的資本狂歡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食品安全和正品溯源,產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26個品牌奶粉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未來,這樣的技術手段還將覆蓋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約3700個商品類別。此外,螞蟻金服在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也引入了區塊鏈技術,實現善款來源和去向可追溯。截至2018年1月18日,共有2100萬人次向831個公益項目捐贈,捐贈金額達3.67億元。

2017年7月,百度發佈了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將融資企業、信託、律所、投資人等全鏈條納入區塊鏈網絡。“百度-長安新生”汽車貸款成為首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基於區塊鏈的私募產品。

目前,我國區塊鏈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工信部信息中心此前發佈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超過450家,產業初步形成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