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7000字爲煙臺發展提建議規劃局逐一回復啦

膠東在線9月12日訊(記者 侯嘉偉)近日,膠東在線“網上民聲”登載了趙宗琦先生7000字署名文章《把煙臺建設成為山海相依森林環繞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因其思慮深遠、見解到位,引起了市規劃部門的高度重視。9月11日上午,市規劃局邀請趙趙宗琦先生進行了專題座談,市規劃局黨組成員、規劃編研中心主任石學臣主持會議,表達了對趙宗琦先生以實際行動關心城市、關注規劃的敬意與感謝,同時,解答疑慮、回應關切,徵詢意見、改進工作,以此為契機,對相關方面的城市規劃工作進行了再梳理、再優化、再提升。

市民提議:煙臺應改造提升“濱海一線”

趙先生提出,煙臺市“濱海一線”的開發建設標準不高、層次較低,景觀粗糙僵硬,親切感不足,參與度低,人性化差,服務功能欠缺,嚴重落伍於國內外一些著名的濱海城市。建議加強旅遊配套設施、慢行步道、休閒場所、夜景照明等規劃建設。

煙臺市規劃局表示,將開展以下工作,一是繼續加強對濱海地帶規劃的重視,邀請國內頂級設計單位,高起點、高水平進行全面整體規劃。

加強“精細設計”,提升空間質量,重視各類空間界面質感以及色彩的設計,注重建築、設施和景觀細部處理,重視空間中小品的安置及周邊環境的協調,塑造獨具特色的濱海空間。

開展對濱海帶道路的梳理,以優化交通組織、完善區域功能和提升區域品質與活力,消減濱海路對現狀市民活動的影響及景觀完整性的破壞,為市民和遊客爭取更多的親海機會。

市民提議:芝罘灣港區要拆除高層建築露出海景

趙先生提出,要借鑑先進城市經驗做法,對芝罘灣港區要拆除海邊高層建築,露出海景。建議建設三處大型廣場(馬山寨-東泊子、養馬島大橋以南、金山港),以形成海濱的觀景平臺。

煙臺擁有豐富的“山、海、島、泉、河”等自然資源,以及深厚的開埠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但正如趙先生所說,目前煙臺的重要區域與重要節點迫切需要改造提升,靚化標誌性區域的形象,優化城市功能;在城市風貌上也存在城市天際線不夠優美舒暢;城市的開敞空間不成體系,佈局不均衡,視線通廊受阻,顯山、露水的大空間序列尚不明顯等種種問題,進而導致了目前煙臺市的城市形象不鮮明,城市名片缺失的現象。

為加強標誌性節點對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規劃部門針對趙先生所提的芝罘灣區片開展了多項規劃研究,包括《芝罘灣復興規劃》(2009)、一突堤及客滾中心周邊規劃(2010)、《芝罘灣改造概念規劃》(2012)、《芝罘灣區片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2017),並針對芝罘灣周邊重要的四處歷史文化街區開展保護規劃,彰顯文化內涵。在城市開敞空間的塑造上,通過《煙臺市總體城市設計》從整體上統籌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進而明確城市風貌定位,完善公共空間體系,體現城市地域特色。

下步,煙臺市規劃局將以提升城市品質和創造城市特色為目的,通過保留城市文化基因,彰顯地區文化特色;依託自然生態環境,順應自然地形條件,進而統籌煙臺城區內各類空間資源和要素,將自然山水、歷史脈絡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展示煙臺歷史文化名城新形象。

依託《總體城市設計》,採用“山海定位立軸線”的思路,有意識地預留和控制貫穿山、水、城之間的視線通廊和觀景節點(或開敞空間),注重通廊及視點範圍內的通透和景觀環境塑造,對新建建築在選址和方案設計時加強建築高度與體量的分析,嚴格進行視線通廊和城市天際線的預控。

加強規劃引導,對於延續煙臺文脈、彰顯城市特色、提升風貌品質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如芝罘灣地區、朝陽街-所城等歷史街區),按照市區兩級職責分工,劃定需開展城市設計的重點地區,重點實施區段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精心打造城市“客廳”和“門戶”形象。

市民提議:鼓勵建設綜合性大型娛樂設施

趙先生提出,要提檔升級填補煙臺洗浴場建設的空白,激發體驗性消費持續穩定增長,真正實現全天候遊樂,全季節度假。

趙先生說,煙臺海岸帶內城市建設業態以酒店、教育機構、居住小區為主,業態單一,缺乏綜合性大型娛樂設施以帶動煙臺濱海地帶的旅遊業發展。

結合趙先生所提問題,一方面,為推動文旅產業的健康發展,規劃部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海岸帶控規》等規劃時,都將旅遊產業的功能佈局、交通組織及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並陸續開展了《煙臺市濱海路(開發區至蓬萊段)道路規劃及兩側旅遊觀光帶概念規劃》、《養馬島旅遊度假區概念規劃》、《昆嵛山鄉村旅遊專項規劃設計》等多個專項規劃。

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以“多規合一”為基本的規劃原則,加強與《全域旅遊規劃》、《昆嵛山至長島濱海一線文化旅遊專項規劃》等規劃的銜接與融合。

利用規劃統籌城市空間佈局,在各層級規劃中,提前為大型娛樂項目預留用地以供旅遊“王牌項目”選擇,滿足城市產業和城市功能的發展需要,加強城市規劃的引領與控制作用。

市民提議:打造煙臺15分鐘生活圈

座談會上,趙先生提出了梳理道路線形走向;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增強煙臺城市蓄水能力;允許城市低端存在,打造15分鐘生活圈;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全域無障礙設計;大型公建佈局不合理等建議。

趙先生認為,煙臺目前的道路系統亟待梳理,斷頭路、丁字路、道路線形等問題需要改善;公共服務設施佈局的不均衡、低質量影響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煙臺作為北方沿海資源型缺水城市,水安全和水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景觀美化、水土保持等主體功能仍存在薄弱環節。大型公建項目如會展中心、體育中心等雖然佈局在海邊,但標示性不強。有些公建項目沒有充分利用周邊的特色景觀加以烘托,以突出城市特色。

針對上述問題,規劃部門表示,繼續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研究與規劃編制,在規劃中,精細化提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佈局與功能,規劃人才友好15分鐘社交圈、老年友好10分鐘健康圈、兒童友好5分鐘成長圈,實現幸福宜居,全民共享。

進一步優化完善骨架路網布局,細化路網功能層次,理順各等級道路的關係,統籌考慮地形地貌、空間結構、用地佈局、道路功能等多重因素,確定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以及主要支路的線路線形,規劃科學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統。

開展專項研究,對市級行政中心規劃、會展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商務中心(CBD)、金融中心等大型公共設施的佈局進行優化,對其形象和周邊環境協調進行提升和靚化。

今後,市規劃部門將繼續通過門戶網站、網上民聲、局長信箱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徵集、認真研究、積極採納公眾意見建議,全方位落實市委市政府“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要求,以實際行動踐行“服務民生、陽光規劃”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