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中国传统建筑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千百年来,

由于各地生活习惯不同,

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分为六派: 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徽派

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闽派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 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 ,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京派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载体。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 吉祥的追求。

苏派

苏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带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 ,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

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晋派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只是在这些地区当中山西一带的建筑风格较为成熟。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 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川派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脚楼最为典型。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南方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地面蛇虫等比较多,所以当敌人在居住过程中 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楼和侗族鼓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建筑带给我们的是视觉心灵感受的三者合一,不得不为中国建筑疯狂打call!

中华文化之美——建筑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