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開分店」

從2008年成立至今,餓了麼的第一個十年在單打獨鬥中度過。在第二個十年的開端,這家在叢林成長起來的獨角獸要學會的,是如何融入一個自成體系、方法論完備的巨頭,這或許是一個由叢林到城市的故事。

“以前是親戚間的合作,現在是跟兄弟姐妹合作”,關於餓了麼與阿里其他部門的關係,餓了麼副總裁鍾憲文打了這樣一個比方。今年4月,阿里宣佈以95億美金的估值全資收購餓了麼。此前,阿里和螞蟻金服已經擁有餓了麼43%的股份。鍾憲文是餓了麼老員工,目前負責餓了麼APP相關的流量和用戶運營。

收購之前,餓了麼已經開始跟阿里旗下各種應用展開合作,與淘票票多有合作,在支付寶的接口也已經搭建完畢。在鍾憲文看來,親戚式合作還是以權益置換的商務模式為主,成為一家人之後,合作溝通的效率提升了不少。

5個月以來,餓了麼正在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擺在明面,有些變化隱於幕後。

去年8月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之後,外賣市場正式形成了餓了麼和美團二分天下的局面。但餓了麼的市場份額卻並不太如意,根據Trustdata大數據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分析發展報告》,在外賣市場交易額的佔比分佈中,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的比重分別為59%、36%、3%。孤軍奮戰,缺少流量被認為是餓了麼落於下風的主要原因。

今年夏天,餓了麼CEO王磊向路透社表示7月~9月期間將投入30億元,旨在將市場份額提升到50%以上。同時,在聯動了阿里多個部門的世界盃營銷和88VIP兩個大項目上,餓了麼也成為了重要的參與者。

8月,阿里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披露了一家控股公司的成立,該公司擁有餓了麼和口碑兩大業務,未來將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旗艦,目前已收到阿里巴巴和軟銀集團等投資者超過3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

在餓了麼內部,“小前臺大中臺”的模式被推廣,從組織結構層面進行阿里式改造。餓了麼正在與阿里建立雙向賦能的關係,一方面,阿里新零售旗下店鋪積極對接蜂鳥配送體系,提升自身運力水平。另一方面,餓了麼接入阿里的手淘等超級應用,獲取流量賦能。

所有的變化都在傳達出一個信號,餓了麼正積極地尋找各種融入阿里的姿勢。

從2008年成立至今,餓了麼的第一個十年在單打獨鬥、開拓市場中度過,身後便是懸崖,唯有向前拼出一條道路。在第二個十年的開端,這家在粗放式增長的叢林成長起來的獨角獸要學會的,是如何融入一個自成體系、方法論完備的巨頭,這或許是一個由叢林到城市的故事。

精耕時代的體驗之戰

“比創業還累”,餓了麼負責新零售業務的副總裁熊斌如此形容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

熊斌是阿里老兵,2002年加入阿里後,歷經B2B、淘寶、淘點點等部門,2015年離開阿里,選擇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創業。阿里對餓了麼的收購讓他決定賣掉自己的公司,帶著團隊重返餓了麼進行二次創業。

在熊斌眼中,過去幾年,本地生活服務市場還處於野蠻增長的狀態,所有人都在積極擴張,“大家比的是誰融資更快,誰打仗最野蠻,能快速完成城市擴張”。

2014、2015兩年間,大小巨頭先後湧入O2O外賣市場,有一段時期外賣平臺達十幾家之多,競相補貼燒錢爭奪用戶。外賣市場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問題頻出,多家平臺因商戶缺乏相關餐飲資質,出現食品隱患,被相關部門約談後大批量下架不合要求的商戶。

隨著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曾經空白的市場已經被幾家巨頭瓜分,開始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以前我們做本地生活市場強調給多少資源,開多少城市,拓展多少商家。現在的重點是用一個整體方案,打通物流、營銷、會員各個層面,提升用戶體驗。”熊斌說。

在精耕時代,用戶體驗被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相比於阿里新零售的其他板塊,餓了麼擁有的蜂鳥配送體系,對於線下場景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據餓了麼華東地區的某位城市經理表示,完成收購之後,餓了麼在物流端的精力投入越來越大,公司內部也多番強調要使阿里的新零售店鋪和餓了麼物流形成閉環。

配送速度對於電商用戶的體驗影響重大,從最初的七天到貨,到京東提出的211限時達,配送速度的升級也伴隨著用戶體驗的提升,但物流運力的改造耗時耗力,非一日之功。鍾憲文表示,蜂鳥配送的標準是30分鐘,未來如果跟天貓、淘寶的商戶完成對接,會給後者帶來運力層面的重要賦能。

收購案完成之後,蜂鳥配送迅速跟其他業務部門打通,6月接入大潤發超市的訂單配送,7月和零售通及阿里健康展開合作,為其提供24小時本地及時配送服務。

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命題上,餓了麼最大的對手美團也毫不懈怠。今年2月,美團跟海瀾之家合作,採用1小時及時配送服務。7月,又推出閃購業務,力圖在商超果蔬等品類實現30分鐘配送上門。

但熊斌不以為然,他稱,在服裝領域的探索,不應該從銷量切入,要先建立起諸如移動試衣等能真正提升用戶體驗的場景,“而非做噱頭”。面對閃購的來襲,阿里的新零售業務也在跟餓了麼的本地生活服務業務結合,“我們喜聞樂見對手有這些業務佈局,他們做了之後,很多商家也都排隊來找我們合作”。

流量賦能

關於餓了麼和美團的競爭,張勇曾經在收購餓了麼時戲言:美團對餓了麼是2樓打1樓,有了阿里的加持,餓了麼對美團就變成6樓打2樓。

不過,餓了麼有阿里,美團背後同樣站著騰訊,6樓2樓之謂,未必精準。熊斌直言,對騰訊和美團之間的打通與賦能會保持關注,但阿里與餓了麼的關係堪稱水乳交融,論緊密程度,美團與騰訊遠遠不如,而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積澱也更為深厚。熊斌表示,已經給自己定了一個非常高的KPI,順利融合是這個KPI完成的保障。

幾樓打幾樓或有爭議,但餓了麼確實是比被收購前站得更高了。

“以前跟美團拼,餓了麼最吃虧的地方是,對方打群架,我們是單兵作戰,一個人打不過十個人。”鍾憲文如此說道。作為用戶運營的負責人,他曾經的焦慮感,因為幫手的到來而緩解。緩解了生存焦慮,對於業務的思考也更加長遠,更多關注於商業本質。

從身後是懸崖,到身後是阿里,餓了麼開始面臨新的考題,用什麼姿勢能更好地融入阿里。

餓了麼需要流量,阿里有流量,支付寶、淘寶、優酷,每一個都是流量大戶,問題在於流量的輸送。

最近這一年,鍾憲文完成了兩個大項目,把餓了麼接入支付寶和淘寶。2017年夏天,餓了麼就開始著手於跟支付寶的對接,10月中旬正式接入支付寶,支付寶頁面中的“外賣”圖標也變為“餓了麼外賣”。

僅僅有接口,流量並沒有紛至沓來,因為用戶心智尚未改變。對用戶來說,支付寶是支付工具、理財工具,用完了就退出,很難立刻形成在這裡點外賣的習慣。為了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鍾憲文跟團隊嘗試了很多辦法,“要不斷調整姿勢,尋找最佳切入點”。團隊發現只有接口沒有運營的“硬接入”明顯不行後,開始考慮採用營銷活動撬動用戶的“軟接入”方式。

12月初,餓了麼聯合支付寶推出“支付寶外賣節”活動,發動幾百萬商戶展開打折活動。為了撬動商戶和支付寶的資源,運營團隊使用了“開分店”的敘事,餓了麼在支付寶開了家分店,新店開業促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外賣節後,餓了麼在支付寶接口產生的訂單量較一個半月前,增長了300%。

今年8月,餓了麼正式接入手機淘寶。鍾憲文表示,手淘用戶的消費習慣是非即時消費,和外賣消費模式截然不同。運營團隊已經嘗試了多種接入方案,雙十一期間將有活動上線,但暫時還不方便透露。

對外要改變用戶心智,對內還要根據合作部門的特點調整運營思路。

“支付寶是做服務的,手淘是賣貨的,業務形態不同,融入模式也不同。”鍾憲文進一步解釋道,支付寶把餓了麼看作是一家超級大商戶,接口也列在“第三方服務”的標籤下。但電商基因佔主導的淘寶,看到的則是餓了麼背後的商戶,更希望直接把商戶引入淘寶體系。

鍾憲文指出,尋找跟淘寶的最佳切入點需要給餓了麼賦予更強的“貨”屬性,“比如我們可以給肯德基的某款漢堡做團購券,在淘寶裡銷售,漢堡就變成貨了。這種思路放在支付寶,就不太容易被理解。”

除了更偏向於底層建設的體系打通,流量賦能還有另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會員體系打通。

今年8月8日,阿里推出88VIP會員,淘氣值高於1000以上的超級會員可以花費88元的會員年費,獲得阿里旗下多個業務門類的會員福利,比如餓了麼超級會員、優酷VIP會員等。

對餓了麼來說,會員體系的打通意味著能為用戶推送更加精準的商品和服務。

結構、體系阿里化

阿里收購餓了麼以來,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人都會提到一點,餓了麼和阿里在企業文化上的高度趨同。

“餓了麼特別有拼勁和闖勁,像是年輕版的阿里,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7歲,當年我們進阿里時,平均年齡差不多也是這麼大。”熊斌說,來餓了麼之後,工作節奏比自己創業時還快,有時下午六七點跟團隊開完會,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方案。

在文化趨同的前提下,阿里改造餓了麼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游擊隊改造成正規軍。

熊斌在餓了麼新零售部門貫徹了阿里“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結構,把數據分析等職能板塊橫向打通,形成大中臺小前臺的模式,前臺作為獨立單元去一線作戰,中臺提供整套體系,“餓了麼以前講快速創新,這個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組織,但可能會影響到效率。現在把這些獨立組織全部融合掉,能適應整個生態融合的過程。”

阿里還帶來了新的方法論,比如以“目標,策略,資源”三個要點為主導的跨團隊項目管理方法。這種方法論的推行旨在讓員工面臨具體項目時,形成一致、全面的思考方法。

被問及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餓了麼的創新能力時,熊斌回應道,從改造到現在,創新效率至少不慢,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也不滯後。技術部門打通之後,一些產品不用重複開發,底層的效率反而提高了。

在各種內外變動中,人員穩定顯得格外重要。收購剛剛完成時,從阿里來的首席人力官曾經很擔心會出現大規模離職。但事態恰恰相反,選擇離開的餓了麼員工並不多,反而有不少阿里員工希望過來,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業務,發展空間大,“我們反而要在這件事情上有所控制,現在過來的阿里員工大多是負責兩邊的溝通搭橋工作”。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誌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